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血液科 >> 新生兒敗血症 >> 新生兒敗血症常識 >> 新生兒敗血症相關知識

新生兒敗血症相關知識

 新生兒敗血症
    新生兒敗血症是新生兒期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是病菌侵入新生兒體內後擴散進入血液循環中生長繁殖,並產生毒素,造成全身感染。有時在體內產生多發病灶,形成嚴重病症。屑中醫學“胎熱”、“胎毒”或“瘡毒走黃”等范疇。
[臨床表現]
    輕者表現為吮乳減少或無力,哭聲低微或少哭,軟弱無力而少動,可有嘔吐或腹瀉。部分患兒可伴有發熱,體重不增,面色較蒼白或皮膚花、黃疽等。重者體溫不升或高熱,不吃、不哭、不動,面色青灰或紫绀,黃疽迅速加重。皮下可見出血點,肝脾腫大,心音低鈍,心率快,呼吸困難或不規則,腹脹,嘔吐或腹瀉,甚至出現驚厥、昏迷。可並發肺炎、中毒性腸麻痺、腹膜炎、骨髓炎等。發生膿毒血症時約有1/3患兒並發休克、硬腫症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診斷]
    1.母產前及臨產時有感染、胎膜早破、產程延長、羊水污染、臍部感染及皮膚黏膜破損或感染等病史。
    2.一般表現為不吃、不哭、少動、精神萎靡,並可伴有嘔吐,或見易驚惕,體溫不升或發熱,皮膚蒼白,可有進行性加重的黃疽,肝脾腫大。重者皮膚有出血點,少數可有抽搐、硬腫症等。體檢應注意臍部、皮膚、甲溝及黏膜傷口等處有無感染病灶。
    3.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少於4x109/L或超過25x109/L有助於診斷。如白細胞正常但血培養有致病菌生長,即可確診。局部病灶的細菌培養及塗片可作診斷的參考。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供給足量能量、水分。低溫時保暖,高熱或伴驚厥者可用物理降溫和鎮靜劑。病重者,可小量多次輸血或血漿,出現休克者加氫化可的松5mg/kg次,每日1-2次。臍部或皮膚局部感染者,可塗2%的龍膽紫。臍部感染嚴重者可用呋哺西林濕敷。並發嚴重貧血,膽紅裹顯著增高者,可換血輸血。
    (2)抗生素治療:首先根據感染的可能來源初步判斷病原菌,及早選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常用青霉素和氨基糖甙類抗生素聯合治療,在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報告後,再針對病原菌加以調整。同時注意使用免疫療法,輸入新鮮全血或血漿,對中毒症狀嚴重者,短期可加大劑量氫化可的松靜滴。
  2.中醫藥治療
  (1)邪毒熾盛:起病急驟,壯熱煩躁,吃奶少,常伴黃疸,淤斑,肝脾腫大,小便黃,大便干,甚則抽搐,舌紅绛、苔黃,指紋紫滯。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清營。
    方藥:黃連O.5克、黃芩3克、栀子1克、生地6克、丹皮6克、赤芍1克、柴胡3克、茵陳3克、白豆蔻3克。
    中成藥:可用清開靈注射液5ml/日靜點。
    (2)邪熱傷陰:發熱不退,午後加重。口干舌澡,神疲乏力,舌光紅有裂紋。
    治法:清熱養陰。
    方藥:生地6克、沙參6克、麥冬6克、淡竹葉6克、丹參6克、連翹6克、羚羊角粉(分沖)o.5克。
    (3)正虛邪陷:面色蒼黃或青灰,精神不振,不吃不哭,汗多肢厥,體溫不升,皮膚淤點,舌淡、苔薄白,指紋隱伏不顯。
    治法:溫陽救逆。
    方藥:人參6克、附子(先煎)6克、干姜0.5克、黃芪6克、丹參6克、當歸6克。
[預防與調養]
    1.對孕婦定期作產前檢查,分娩過程中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對胎膜早破、宮內窒息或產程過長的新生兒應進行預防性治療。
    2.注意觀察新生兒面色、吮奶、精神狀況及體溫變化,保持口腔、臍部皮膚黏膜的清潔,如有感染性病灶,應及時處理。

  1. 上一頁:
  2. No
教孩子掌握自我保護的知識

過河過橋時,不要玩耍嬉鬧,要小心謹慎。  淌水過河時,小朋友們手拉手,可以減少落水的可能。  父母還應該讓孩子知道,一旦遇險,該怎麼辦。  如果不慎落水,要告訴孩子首先不要驚慌,在本能呼救的同時,要盡量保持冷靜

嬰兒吃藥片嗆氣管險奪命

有關專家對此提醒,嬰幼兒服藥一定要選用安全可靠的方式。  驚心病例>>半片小藥片讓嬰兒險窒息  李先生家住城陽區院後社區,3月30日上午,他剛剛滿月的兒子病了,孩子奶奶找來一個小藥片給孩子吃,怕孩子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