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寶寶拉肚子的護理誤區
腹瀉不需就醫:很多家長認為腹瀉是小毛病,自己給孩子吃點藥就可以了,不需要到醫院去看醫生。這種行為如治療不當,將導致慢性腹瀉、營養不良,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與發育。因此,夏季裡,孩子出現腹瀉,只要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質地明顯改變或孩子腹瀉中出現持續哭鬧、拒絕進食、發熱等,應立即帶孩子去醫院,給予及時處理。
腹瀉必須禁食:夏季兒童腹瀉以2歲內的嬰幼兒為多見,腹瀉的原因以感染為最常見,另外,兒童胃腸功能不完善,對母乳或某些食物過敏也會引起腹瀉。有些家長一看見孩子腹瀉就認為“吃了就拉,不吃不拉,少吃少拉,多吃多拉”,便自作聰明地對孩子實行“禁食”。殊不知腹瀉期間,兒童未被病菌影響的部分腸道並未喪失消化能力,這時可吃些熱量高又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完全禁食,饑餓狀態反而會增加腸蠕動而使腹瀉加重,導致孩子發生營養不良或生長停滯。家長應鼓勵孩子進食,脫脂奶、稀飯等都是較好的選擇。對小嬰兒應繼續母乳喂養或稀釋牛奶喂養2~3天,隨後逐步恢復正常飲食。
腹瀉必須消炎:多數家長認為兒童腹瀉都要吃消炎藥而給孩子服用很多抗生素。殊不知,兒童夏季腹瀉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感染是主要原因,其病原有細菌、病毒、真菌等,需要抗感染治療,但是抗菌藥物尤其是廣譜抗生素的長期應用會導致腸道菌群紊亂,使腹瀉加重或遷延不愈。所以,需在診斷明確的情況下,在醫生指導下合理、足量、規范地使用抗生素。
腹瀉必須止瀉:兒童發生腹瀉,適當用點止瀉藥,對防止體液過多損失及避免並發症是有益的,但由於腹瀉是多種疾病共有的症狀,因此,在治療時應該針對病因用藥,不要一見腹瀉就立即用止瀉藥。濫用止瀉藥,不僅不能治愈某些腹瀉,相反,對兒童還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小嬰兒,因為止瀉藥會抑制體內毒素的排出,加重病情。
腹瀉必須“吊水”:兒童腹瀉大多起病很急,頻繁腹瀉會使體內的水分和營養素迅速丟失,造成急性脫水。而水是維系生命的重要物質,年齡愈小,水分占體重的比例愈大。孩子丟失相當於體重5%的水分,即可出現脫水症狀(精神委靡、煩躁、無力、尿量減少、皮膚彈性差等);超過15%就會出現抽搐、昏迷,危及生命。按照病情,一般腹瀉症狀只需口服補充水分,而“吊水”(即輸液)主要針對頻繁腹瀉出現脫水症狀的孩子,目的不是止瀉,而是補充水分。由此可見,家長此時應該繼續讓孩子進食,特別要注意攝入液體。只有早期預防並及時糾正脫水,才能使孩子盡早止瀉、恢復健康。
寶寶拉肚子怎麼辦?孩子腹瀉時需要特別觀察哪些症狀呢?
夏季寶寶拉肚子的注意事項
觀察精神狀態:即觀察腹瀉的孩子是否出現精神萎靡、嗜睡、抽搐、驚厥、抽風、昏迷等症狀。這些症狀與孩子在腹瀉時常有的無力、疲乏、愛睡覺而易叫醒不同,是精神、意識障礙的表現。還有一種表現是噴射性嘔吐,一說吐張嘴就噴嘔出來,而不是惡心難受才嘔吐,也不是用藥後嘔吐。一旦發現孩子出現類似精神症狀表現,要即刻就診。
觀察大便性狀與次數:幼兒腹瀉常見的是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黃綠色便或有少量粘液。每天腹瀉5次左右,大便量不很多,無明顯脫水現象。但如果便中帶有血絲,或血水樣便、或膿血樣便,且每次便量較少,坐便盆不願起來,就有可能是痢疾,或是空腸曲菌腹瀉,或是出血性大腸桿菌腹瀉,應立即就診。如果孩子腹瀉次數多,排便量大,就會使體內失水多,容易出現脫水症狀。應及時就診輸液,防止發生酸中毒。
並發症的早期表現:孩子腹瀉時出現高燒、頭痛、噴射狀嘔吐;尿量減少,尿中有蛋白;四肢、尤其是下肢癱軟無力;呼吸不暢;皮膚出現皮疹、瘀斑等症狀,往往是並發症的早期表現,應及時就診。
藥物效果與反應:孩子腹瀉症狀較輕,可自行購藥醫治。但若自選藥物在2天內未見療效,或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就診。腹瀉患兒的飲食應以稀軟的營養飯食為主,未斷奶的嬰兒可照樣喂奶;盡量多喝水,水中加少量鹽飲用更佳。此外,照護腹瀉患兒的家長要隨時洗手,防止病菌擴大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