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消化科 >> 小兒腹瀉 >> 關於腹瀉 >> 治療小兒腹瀉的常用藥物

治療小兒腹瀉的常用藥物

  小兒腹瀉發病年齡以2歲以下為主,其中1歲以下者約占50%。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夏秋季發病率最高。那麼小兒腹瀉吃什麼藥好呢

治療小兒腹瀉的常用藥物

  小兒腹瀉用藥一:丁桂兒臍貼,功能主治:健脾溫中,散寒止瀉。適用於小兒洩瀉,腹痛的輔助治療。用法用量:外用。貼於臍部,一次1貼,24小時換藥一次。

  小兒腹瀉用藥二:合生元兒童益生菌沖劑,功能主治:疾病、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調,導致的兒童及嬰幼兒抵抗力下降;腸道菌群紊亂引起的營養消化吸收差;腹瀉、腹痛、腹脹、便秘;飲食不當;水土不適。用法用量:每日一至二次,每次一包;取合生元兒童益生菌沖劑加入到適量溫水或牛奶(37℃以下)中沖服。

  小兒腹瀉用藥三:小兒功勞止瀉顆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五周歲以下一次2.5克,五周以上一次5克,一日3次。

  小兒腹瀉用藥四:健兒止瀉顆粒,功能主治:固脾止瀉。用法用量:開水沖服,周歲以內一次6克,一至五歲一次6-12克,五歲以上一次12-18克,一日3次。

  以上藥物主要是對小兒腸粘膜要加以保護,腹瀉極其嚴重時,可以服用一些止瀉的藥物,如黃連素、慶大霉素糖漿。

  (1)去積消食法:按“傷食宜消”法則,臨床上對傷食瀉多采用去積消食法。常用消食藥品如山楂、雞內金、神曲、麥芽、谷芽等。若乳積或魚肉積滯者,應重用山楂、雞內金;由谷類致積者,重用麥芽、谷芽;若積滯原因不明,而伴腹脹,應選用神曲、厚樸。

  (2)導滯攻下法:按“實則瀉之”法則,臨床上對實積可用導滯攻下法。常用導瀉藥品如大黃、枳實等。

  (3)清熱利濕法:由於外感暑邪、內蘊濕熱引起腹瀉,按“熱則清之”法則,可采用清熱利濕法。常用清熱藥物如葛根、黃芩、黃連、銀花、連翹、白頭翁、馬齒苋、魚腥草、鐵苋菜等。因這類藥物具有消炎、利尿、抗感染的作用,故臨床上多用於感染性腹瀉。

  (4)溫中祛寒法:因寒冷引起腹瀉,按“寒者溫之”的法則,應采用溫中祛寒法。常用藥物如干姜、附子、吳茱萸、肉豆蔻等。

  (5)健脾益氣法:久瀉必虛,按“虛者補之”的法則,常用健脾益氣法。常用藥物如炒白術、懷山藥、茯苓、炒扁豆、芡實、蓮肉、黨參、黃芪、炙草等。

  (6)利水滲濕法:“濕勝則濡瀉”,中醫治療腹瀉重視調中分利,常采用利水滲濕法。常用利水滲濕藥物如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等。

  (7)澀腸止瀉法:久瀉腸滑不止,按“滑需固澀”法則,可采用澀腸止瀉法。常用固澀藥物如诃子、赤石脂、石榴皮、烏梅、罂粟殼等。

  (8)行氣消脹法:腹瀉出現腸胃氣滯,腹脘脹滿時,應采用行氣消脹法,常用理氣藥物如陳皮、木香、厚樸、砂仁、枳殼等。

  (9)養陰清熱法:洩瀉日久,津液虧損,出現傷陰證候時,宜采用養陰清熱法。常用養陰清熱藥物如西洋參、沙參、元參、石斛、烏梅、杭芍等。

  (10)扶陽固攝法:洩瀉日久,陽氣衰微,出現傷陽證候時,宜扶陽固攝。常用扶陽藥物如附子、干姜、肉桂、補骨脂、益智仁等。

  以上所舉治瀉十法,皆為常用之法。其中溫、清、消、補法是主要的,特別是分利法在治療腹瀉時應用更廣,如“清熱化濕”、“祛寒燥濕”、“溫中健脾利濕”等,因“瀉皆兼濕”、“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從臨床實踐來看,洩瀉病機雖然變化多端,總不離乎脾傷積濕,治法初宜調中分利,繼用芳香燥濕,虛者補之,寒者溫之,有食積則消導,有濕熱則清利,久必升提,滑須固澀。掌握辨證施治法則,則不至顧此失彼。但臨床上寒、熱、虛、實證候往往不是單純存在著,如虛與寒、實和熱多並存,故治法也不能截然分開,臨床上須隨證應變。此外,還應注意下列之點:

  ①清熱苦寒湯藥,不可長期飲服,因過服苦寒,則損傷脾胃

  ②淡滲利濕之劑,不可用之過多,因淡滲分利太過,則招致津枯陽陷

  ③補虛藥品,不可純用甘溫,因太甘則生濕

  ④固澀之劑,不可過早使用,因固澀過早,則積滯未消,余邪殘留

治療小兒腹瀉的常用藥物

  ⑤攻下之劑,不可多用,因攻伐過甚,則損傷元氣,對體弱病兒更應慎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為什麼進行預防接種可以防生病

這種抗體在血內維持的時間可長可短,如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等傳染病,患過一次後就不會再患第二次,就是這種特異性抗體終身維持在體內的結果。預防接種就是根據這個道理進行人工預防。具體方法是把細菌、類毒素或病毒進

如何去克服孩子的膽小

寶寶膽小怎麼辦?  我家寶寶從小就膽子小,性格又很固執,在幼兒園,她從來不喊老師好,也不怎麼說話,更過分的是,她在幼兒園從來不敢去大便。寶寶這麼膽小,我很擔心,也經常給她講一些有關勇敢的故事,但效果不大。該怎樣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