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一種常見症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
小兒腹瀉,中醫根據臨床症狀分為傷食洩、風寒洩、濕熱洩、脾虛瀉等證型。
傷食洩:寶寶常表現為大便稀,夾有未消化的奶瓣、食物殘渣,味酸臭,或如臭雞蛋味,肚腹脹氣。
風寒洩:多表現為大便清稀,夾有泡沫,氣味不重,往往伴有腸鳴腹痛,鼻流清涕、咳嗽。
濕熱洩:常見大便如水樣,量多次數頻繁,或如蛋花湯樣,氣味極臭,或有少許黏液,寶寶陣陣哭鬧,精神萎靡或發熱煩躁,口渴尿黃。
脾虛瀉:寶寶大多是腹瀉治療不及時或喂養不當,腹瀉遷延不愈而造成。大便稀溏,可見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多在吃下食物後就洩,時輕時重,面色萎黃,體重不增加或增加緩慢,精神不振,嚴重者有便後脫肛,手腳發涼等症狀。
寶寶腹瀉處理原則
1、寶寶一旦腹瀉,首先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千萬不要自行使用止瀉藥或服用抗生素。對於輕型腹瀉患兒,遵循預防脫水、糾正脫水、繼續飲食、合理用藥的原則,一般腹瀉很快就能康復。
2、對於由於腸胃功能紊亂而腹瀉的患兒,單純使用助消化藥是不夠的,采用中醫中藥的療法,常可獲得事半功倍的療效。根據寶寶不同病情,采用消食化積、疏風散寒、清熱利濕、健脾溫腎等功效的藥物,如丁香、肉桂、葛根、吳茱萸、白術、淮山藥、茯苓等藥物。可口服中成藥:脾可欣、健脾止瀉散、腸胃康沖劑等,對那些久瀉不愈,或伴有嘔吐、吃藥困難的患兒,可采用中藥敷臍的方法進行治療,往往可以收到滿意的療效。
寶寶腹瀉中醫妙方
根據不同的辨證分型,可選用不同的藥物組合,研成細末,用黃酒調勻如膏狀,敷於神厥穴(肚臍處)上,蓋醫用膠貼;次日揭去,用溫水清洗後再敷新藥。每天1次,3天為一個療程。個別患兒局部可能會輕度發紅,但並不影響治療和療效,停用後即可恢復。
這種方法安全有效,簡便易行,經濟實用,寶寶容易接受。當寶寶吃藥、打針有困難,或用西藥治療效果不好時,不妨試試敷臍的方法。
![]() |
江浙滬兒童背負沉重的抗生素負擔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衛生化學周穎副教授課題組與該院流行病學趙琦副教授課題組合作,歷經一年,通過對上海、江蘇和浙江的1000多名8~11歲的學校兒童人群尿中抗生素的生物監測證實,該地區兒童普遍暴露 |
![]() |
寶寶也會愛吃醋 “別人家的孩子”不可取
嫉妒是人類共有的,容易萌發卻難以控制。嫉妒很有可能發展成為一種心理疾病,讓人失去理性也失去了寧靜幸福。或者不少人都會以為嫉妒是成年人世界所特有的,天真無邪的寶寶與它無緣,那就大錯特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