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人類共有的,容易萌發卻難以控制。嫉妒很有可能發展成為一種心理疾病,讓人失去理性也失去了寧靜幸福。或者不少人都會以為嫉妒是成年人世界所特有的,天真無邪的寶寶與它無緣,那就大錯特錯了。嫉妒不只是人類共有的,更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被助長,使得寶寶難以體會與人合作,共同進步的群體生活。
寶寶也愛吃醋
美國得克薩斯科技大學的助理教授賽比爾·哈特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請來以為母親和她6個月大的女寶寶;讓母親把寶寶放在實驗室一張高高的椅子上,前面是兩台攝像機,用來記錄小寶寶神態和表情變化。准備工作做好之後,哈特交給母親一本書,讓她讀書、和哈特聊天,就是不要理寶寶。開始時,小寶寶只是好奇地打量著實驗室裡的一切,顯得有些無聊。接下來,哈特從外面抱回一個和小寶寶差不多大小的布娃娃交給她母親,讓母親好好“哄哄”這個小“嬰兒”。看到自己“失寵”,小寶寶就不干了,她先是沖著母親甜甜地笑。在發現母親不理她之後,她又開始拿腳踢椅子,母親還是忍著不看她。小寶寶這時忽然放聲大哭起來,甚至哭得快要吐了。實驗到此結束,結果證明小寶寶也和哈特在過去十個月的實驗中碰到的每個小嬰兒一樣,表現出了強烈的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天生的,但卻不意味著父母可以放任其發展。
嫉妒心理危害寶寶心理健康
幼兒嫉妒心理產生後,往往容易把怨氣指向別人,或想方設法攻擊對方,或千方百計地把“跑”在前面的人拉下來,使之與自己“同步”,或落在自己的後面。同時,過分頻發嫉妒也會使孩子的性格漸漸變得古怪起來。如,多疑、神經過敏,執拗淺薄、自暴自棄、推卸責任等。
避開以下教導方法
在喂養中故意讓孩子“吃醋”
3歲前寶寶的飲食、營養和健康非常重要,於是不少媽媽爸爸把“吃”當成排名第一的“硬道理”,其他的教育都為這個服務。明明知道寶寶已經有了“吃醋”心理,還故意利用它把東西喂到嘴裡,就像被本文開頭舉的第一個例子,結果寶寶吃進了食品,同時也“吃”進了嫉妒。嬰幼兒的“吃”固然重要,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樣做是得不償失的,因此,父母應盡量用積極的、正面的教養方式比較好。
有意“騷擾”寶寶,讓寶寶由自卑轉向嫉妒
有的成人喜歡逗寶寶,比如一把把寶寶手中的玩具搶過來,說“這是我的!”或者“我不給你了!”看著寶寶癟著嘴哭了,才還給寶寶。但是,寶寶也辨別不出來玩笑的真假,被這樣招惹以後,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自卑常常是轉化為嫉妒的前奏。當然,如果有朋友、鄰居或者同事這麼逗你的孩子玩,你也不好意思駁回人家的面子,你可以悄悄地對著寶寶說:“別著急,別理他,一會兒他就給你了。”這樣反而鍛煉了寶寶的耐挫心理。
反復傳說寶寶的嫉妒趣事,讓寶寶變得心安理得
皮皮說他想變成一只小蟲子,鑽進東東的嘴裡,把他的都咬成小洞洞,這樣他吃飯就不快了。原來,老師總是誇東東吃飯又快又不撒飯粒,皮皮怎麼努力也趕不上他,就幻想出這麼一個“損招”,暫時求得心理平衡。媽媽聽了以後覺得孩子太有意思了,逢人就說這個笑話,皮皮就在一邊聽著,時間長了,他的“幻想故事”越來越多,博得媽媽的“快樂”也越來越多,後來老師提醒媽媽:“您這麼做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不利於他的心理健康發展。”媽媽這才意識到自己太疏忽對孩子的正確引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