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育未成熟,燒傷後病情變化快,傷情重於成人。
治療
立即補液、吸氧,延遲復蘇病例行快速補液,行靜脈切開燒傷後第一個24 h電解質膠體補液總量為每1%燒傷面積每公斤體重2. 0~4. 0 ml,電解質、膠體之比為(1~2) ∶1 ,吸入性損傷均行氣管切開。入院當天即少量分次進食母乳、牛奶、乳酸菌奶。抗生素應用紅霉素、萬古霉素、2、3代頭孢菌素、泰能,用藥時間3~15d。膿毒症病例小劑量應用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腹瀉患兒口服思密達及枯草桿菌。
討論
小兒的調節機能及對液體丟失的耐受性均較成人差,由於就診及轉送延誤,就診後輸液不利,補液不足,使小兒燒傷休克發生率高、延遲復蘇病例多,因此強調及早就診,及早補液。嬰幼兒燒傷,尤其是小兒燒傷面積超過5%體表面積,就應做靜脈輸液。對於發生嚴重休克的患兒,靜脈切開是迅速建立輸液通道的有力措施。本組休克期補液,第一個24 h電解質膠體補液總量每1%燒傷面積每公斤體重2. 0~4. 0 ml,尤其對延遲復蘇病例休克期補液超出公式計算量近2倍。小兒燒傷公式估算的輸液量僅為一個基礎量, 輸液要以患兒休克糾正狀況為依據。本組延遲復蘇病例,在心電監護下行快速補液,盡可能在短時間內糾正有效循環容量不足,達到了在2~3 h內補足第一個24 h計劃補液量的1 /2 ,無發生心肺並發症。快速補液後可以維持血流動力學指標穩定,增加組織灌流,改善微循環,減輕缺血缺氧性損傷,從而預防和減少了內髒並發症。只要在嚴密監護下,快速液體復蘇亦是小兒燒傷延遲復蘇救治的有力措施。
燒傷後,體內需氧量增加,小兒肺部代償能力有限,更易發生組織缺氧。抗休克治療重度燒傷尤其延遲復蘇病例均行持續低流量吸氧,吸入性損傷者即行氣管切開給氧,改善氧代動力學狀態,對休克復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休克期度過不平穩其燒傷並發症的發生率增加,呈正相關,以嬰幼兒發生率為高。該類患兒多出現持續高熱,並伴有腹瀉腹脹,年齡越小,腹瀉發生率越高,顯示了小兒燒傷並發症發生特點。針對並發症采取綜合性治療措施。小兒燒傷合並感染病情變化快,采取降階梯抗生素治療,小劑量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增加患兒的應激機能,同時加強營養支持及創面處理,有效控制了病情發展。腸黏膜屏障在阻止腸道微生物和內毒素移位中起主導作用。小兒消化道發育不完善,腸壁薄,血運豐富,燒傷、休克、感染易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和腸內毒素吸收。並發肺炎者見於嬰幼兒燒傷後合並肺內感染和吸入性損傷患兒排痰不暢,小兒燒傷要加強呼吸道管理。
臨床資料顯示,休克期實施有效復蘇,減少了髒器並發症,是整個治療的前提,早期腸道營養、營養支持、深度燒傷及早去除壞死組織封閉創面,明顯減少了燒傷後膿毒症,縮短了治愈時間,是提高治愈率的保障。
![]() |
避免小寶寶的嘔吐方法有什麼
有些孩子經常發生嘔吐,針對孩子的非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嘔吐,爸爸媽媽應該怎麼護理,減少嘔吐的再次發生,看看下面的小常識吧: 1.提倡抱起喂奶,必須臥位哺乳時,采用頭高腳低位 母乳喂養者,每次哺乳前溫開水擦洗乳頭 |
![]() |
警惕:新生兒肚臍異常需診治
新生寶寶的臍帶護理 胎兒通過臍靜脈將營養物質傳遞給胎兒,又通過臍動脈將產生的廢物傳給母親,由母親代替排出體外。胎兒出生後,醫生將臍帶結扎,新生兒和母體正式“脫離關系”,成為獨立的人。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