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熱
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但體溫持續在39.5℃以上,須尋找發燒原因,進行緊急處理。
1、原因
小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成熟,易因各種因素的刺激而發生高燒。
常見的原因:
(1)感染因素:創面感染,敗血症。
(2)藥物因素:藥物熱,換藥熱。
(3)並發症因素:合並顱腦損傷,合並肺部感染者。
(4)物理性因素:創面包扎過多過厚,環境溫度過高。
(5)其他因素:脫水熱,輸液輸血反應,過敏性反應。
2、預防及治療
⑴針對引起高燒的各種原因積極采取措施,避免高熱發生。
⑵降溫處理:
在未找到高燒原因以前或雖找到原因,但體溫一時難以下降時,應采取降溫處理,以防發一驚厥等嚴重後果
①物理降溫
a、溫水擦浴:多用於高熱初期伴有寒戰時。
b、冷敷或酒精擦浴:用於寒戰消失後,直至皮膚發紅為止。
c、冷鹽水灌腸:1歲幼兒用50~100ml,3歲幼兒用300~600ml,並可在鹽水中加水合氯醛、阿斯匹林等,劑量可與口服量同。
d、新針或穴位(曲池)封閉。
②使用退熱劑:物理降溫效果不好時可減量使用退熱藥物,但使用時要慎重,以免出汗過多引起虛脫。常用藥物有阿斯匹林,安痛定等。
③鎮靜止痙劑:降溫同時應用鎮靜止痙劑,防止驚厥發生。
二、消化不良
大多發生於嬰幼兒,發生率大約為20%。
1、原因
⑴內因:
①小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胃液酸度較低,胃腸道分泌型IgA較低,抗感染能力低;
②小兒神經發育不成熟,對胃腸道的調節功能亦較差,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
③各種消化酶分泌少、活性低,對食物的耐受性差。
④小兒需營養物質較多,消化道負擔較重。
⑵外因:
①燒傷以後,胃腸道血供減少、局部劇痛及精神上的打擊等因素,影響正常消化功能。
②飲食因素:燒傷後,食欲及消化功能減退,尤其是嬰兒。若為補充營養,喂食過多、食物配制不當或時間安排過緊等,可導致胃腸負擔過重,影響消化和吸收,因而引起腹瀉和(或)嘔吐。
③腸內感染:由於食物、食具不潔及抵抗力下降所致。
特點:可有創面細菌引起或由於長期使用抗生素後所致的菌群失調引起。
④腸外感染:毒素影響人體的調節機能,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胃腸運動機能失調,致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常導致敗血症、嚴重創面感染及嚴重毒血症。
⑤其它因素:如藥物影響、代謝障礙等均可引起消化不良。1 2 3 4 下一頁
![]() |
另類教育會不會讓孩子更另類?
雖說教育方式五花八門,但在許多人眼中,以上教育方式實在太過另類,更何況這類另類教育方式的“使用對象”也越來越小,如今已經都用在3歲左右的孩子身上。有人認為,3歲定終生,所以越早采用另類的 |
![]() |
專家為您解析孤獨症兒童的早期訓練
1、目前在醫學界和科學界,孤獨症兒童的訓練方法是多種學科的綜合切入,涉及特殊教育學、心理學、行為學、兒童發育發展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需要多學科、多領域共同干預,來幫助孤獨症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2、由於孤獨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