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在醫學界和科學界,孤獨症兒童的訓練方法是多種學科的綜合切入,涉及特殊教育學、心理學、行為學、兒童發育發展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需要多學科、多領域共同干預,來幫助孤獨症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2、由於孤獨症兒童的個別差異很大,每個患兒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各有不同的,所以訓練方案必須具有個別化的特點,即因人而異。在制定訓練方案之前,需要對患兒進行專業的、科學的評估,然後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參與下為患兒制定一套最合適的訓練方案,並且隨著孩子康復程度的不同,方案也需要相應的進行變化和改動。
3、在整個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家長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孤獨症孩子,家長切不可以為把孩子送進機構就完成任務了,這僅僅是開始,接下來的巡練家長要密切配合老師的工作,隨時記錄孩子在課堂中和生活中的表現,包括孩子有哪些進步的地方,又出現了哪些新的行為問題,這些都要及時和老師進行溝通,以便於及時修改訓練計劃,適應患兒不同階段的康復需求。
4、孤獨症孩子的康復訓練須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有計劃的進行,如果家長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或者沒有老師的指導,盡量避免在家裡想當然的為孩子制定訓練的內容,因為不適當的訓練內容及學習要求,會給患兒帶來因難並因遭到挫折的體驗而退縮,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用退縮回避帶有攻擊性的行為方式保護自己,逃避與別人進行學習性的交往活動。
5、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訓練是促使孤獨症患者生長正常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過分強調早期訓練的有效性,往往會使人產生過高的期待和希望,從而低估了孤獨症兒童生長發育障礙的嚴重性,對孤獨症兒童進行早期訓練、誘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絕不是能在短時間內使有孤獨症障礙的孩子步入正常軌道的靈丹妙藥。
最後,張教授還提醒大家,自然中的訓練才是對孩子最有益的,父母在生活中可以隨時隨地觀察孩子的反應,利用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來引導患兒、啟發患兒,這樣才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與效果。
![]() |
家長越“妥協”孩子越“貪”
“算了,算了,不過,就只有今天,下不為例”。“好了,別哭了,媽媽給你買去就是”。“好吧,好吧,這次爸爸帶你去玩,以後不許再這樣耍賴哦”。你 |
![]() |
惡補並不利,別讓幼小銜接走了樣
近日,一位家長在等兒子上藝術培訓班下課時,偶爾參加了一個“幼小銜接”的座談會,據說這是一批“有需求”的家長自發組織的。這位家長很認真地做了筆記:語文課56個漢語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