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名
淋證。
定義及釋義
泌尿系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泌尿道引起的腎盂腎炎、膀胱炎或尿道炎,在不易定位時統稱泌尿系感染。
病 因
西醫病因
本病常見的誘因有泌尿道先天畸形(尤其是梗阻性畸形)、膀胱輸尿管尿液返流、全身免疫力低下、泌尿系異物、結石等。常見病原菌為大腸桿菌(約占80%),變形桿菌、糞鏈球菌也較多見,少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血行感染多發生在新生兒及小嬰兒,上行感染多見於女孩及年長兒。
流行病學
新生兒期男孩發病率高於女嬰,1歲後女孩多見。
病機探微
中醫學認為,淋證的發生主要是由於感受濕熱之邪,蘊結下焦,使膀胱氣化功能失常所致。其病在下焦,與五髒有關。
診 斷
中醫診斷
辨 證:
1.膀胱濕熱
主證:發病較急,小便頻數短赤,甚則尿血,尿道灼熱疼痛,尿下淋瀝混濁,常伴惡寒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數有力。
分析:本證多由於濕熱下注,膀胱氣化失常,水道不利而致。濕熱傷及血絡,迫血妄行,可見血尿。濕熱化火,熏灼尿道,故尿道灼熱疼痛。
2.肝膽濕熱
主證:小便頻數短赤,寒熱往來,口苦脅痛,嘔惡不食,舌紅苔黃,脈弦數。
分析:本證多由於濕熱之邪蘊結肝膽,郁熱下注而致。肝膽濕熱,氣機郁結而見口苦脅痛。邪在少陽,正邪相爭,故見寒熱往來。
3.腎陰不足
主證:尿頻,尿急,排尿痛,伴低熱,頭暈,腰酸乏力,舌光紅,脈細數。
分析:本證多由於患病日久,正虛邪戀所致。腎精虧損,虛火內生,虛火濕熱,膠結下焦,膀胱氣化失司,而見尿頻,尿急,尿痛。腎陰不足,故見頭暈乏力。陰虛火旺,故見低熱。
4.脾腎兩虛
主證:尿頻,尿急,尿道熱澀疼痛,面色少華,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肢腫面浮,舌質淡,苔白,脈細弱無力。
分析:本證多由於病久損及脾腎所致。脾虛無以制水,腎虛不能化水,膀胱失約,開合無權,而見尿頻尿急。尿道熱澀疼痛為余邪未盡之證。
西醫診斷
診斷標准:
1.正規清潔中段尿(要求尿停留在膀胱中4~6小時以上)細菌定量培養,菌落數≥10(5)/ml。
2.參考清潔離心中段尿沉渣白細胞數>10/HP,或有尿路感染症狀者。
具備上述1、2兩項可以確診。如無2項,則應再作尿菌計數復查,如仍≥10(5)/ml,且兩次的細菌相同者,可以確診。
3.做膀胱穿刺尿培養,如細菌陽性 (不論菌數多少),亦可確診。
4.做尿菌培養計數有困難者,可用治療前清晨清潔中段尿 (尿停留於膀胱4~6/時以上)正規方法的離心尿沉渣革蘭氏染色找細菌,如細菌數>1/油鏡視野,結合臨床尿路感染症狀,亦可確診。
5.尿細菌數在10(4~5)/ml之間者應復查,如仍為10(4~5))/ml,需結合臨床表現來診斷或做膀胱穿刺尿培養來確診。
(第二屆全國腎髒病學術會議·尿路感染診斷標准·中華內科雜志1986;25(4):236)
症 狀:臨床以小便頻數短澀,滴瀝刺痛,欲出未盡,小腹拘急引痛為主要特證。
體 征:
1.新生兒期:全身症狀重,如發熱、蒼白、吃奶差、嘔吐、腹瀉,有時可見黃疸,部分
患兒可有驚厥、嗜睡、易激惹表現。泌尿系局部症狀多不明顯。
2.嬰兒期:全身症狀明顯,可見發熱、精神不振等全身性感染表現。泌尿系症狀常表現
為尿頻、頑固性尿布疹、排尿時哭叫等。下尿路刺激症狀隨年齡增長逐漸明顯。
3.兒童期:下尿路感染時,局部症狀明顯,而全身症狀多不明顯,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狀,有時出現遺尿及終末血尿。上尿路感染時,全身症狀較為明顯,表現為發熱、寒戰、全身不適,可伴腰痛及腎區叩擊痛,偶有一過性血尿。
4.慢性尿路感染:病程持續1年以上。症狀輕重不等,一般有反復發熱、腰酸、乏力、消瘦、進行性貧血等。下尿路刺激症狀可無或間歇出現。少數可發生高血壓,甚至腎功能減退。
影象診斷:1.X線檢查:對反復發作,或經2~4周治療無效者應行X線檢查。平片及靜脈腎盂造影可檢出結石、先天畸形、積水。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可用以診斷膀胱輸尿管反流及膀胱、尿道異常。
2.超聲波檢查:安全簡便、可測定有無腎盂積水、結石及畸形。
實驗室診斷:腎功能檢查:腎盂腎炎常有尿濃縮功能受累,慢性腎盂腎炎晚期腎功能(包括腎小球功能)全面受累,但仍以腎小管功能受損明顯。
1.尿常規:清潔中段尿離心鏡檢,沉渣中白細胞>5個/高倍視野或見成堆出現,應考慮本病可能。上泌尿道感染可見顆粒管型及白細胞管型。白細胞尿在尿路感染時常見,但非特異性,故僅檢出白細胞尚不足以診斷該病。個別病例初期可見紅細胞。尿蛋白一般較輕,24小時尿蛋白10(5)/ml即可確診,10(4)~10(5)/ml為可疑、10(5)/ml。此法簡便迅速,有一定可靠性。
4.尿抗體包被細菌檢查:用熒光標記的抗IgG抗體檢查尿沉渣中被抗體包被的細菌。此法對區別上、下尿路感染有相當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上尿路感染陽性,下尿路感染陰性。
5.尿β2微球蛋白測定:上尿路感染時增高,下尿路感染時多屬正常。
6.尿溶菌酶測定:上尿路感染時增高,但應注意尿中白細胞數量有時干擾其結果。
鑒別診斷
1.急性腎小球腎炎:初期可有輕微尿路刺激症狀,尿常規檢查以紅細胞增多為主,白細胞可少量增多,但多見管型和蛋白尿,尿培養陰性。
2.腎結核:本病有結核接觸史及結核感染中毒症狀,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病變如累及膀胱可出現尿路刺激症狀及血尿、膿尿,尿液中可查到結核菌,靜脈腎盂造影可見到腎盂腎盞出現破壞性病變。
治 療
中醫治療
治法與方藥:
中醫對本病的治療,急性期以清熱利濕,解毒通淋為主。慢性期則以健脾除濕,溫腎固本,活血化瘀等法治療。
辨證選方
1.膀胱濕熱
治法:清熱瀉火,利濕通淋。
方藥:八正散加減。扁蓄、瞿麥、山栀、滑石各10g,木通、車前子、甘草梢各6g,大黃3g。發熱加銀花、連翹;小便短赤加生地、白茅根;小便帶血加小薊、生藕節。
2.肝膽濕熱
治法:清利肝膽,和解少陽。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黃芩、山栀、生地各12g,當歸、澤瀉、車前子各9g,柴胡、甘草梢各6g。嘔吐加川連、竹茹;尿血加參三七粉、琥珀粉;脅痛加青皮、香附。
3.腎陰不足
治法:滋腎養陰。
方藥:知柏地黃丸加減。生地、山藥、茯苓各12g,丹皮、澤瀉各9g,知母、黃柏各6g。腰酸乏力加旱蓮草、枸杞子;骨蒸潮熱加青蒿、鱉甲、地骨皮。
4.脾腎兩虛
治法:健牌補腎。
方藥:無比山藥丸合知柏地黃丸加減。生地、山藥、茯苓各12g,澤瀉、菟絲子、肉苁蓉各9g,知母、黃柏、牛膝各6g。小腹墜脹,小便點滴而出者加黃芪、黨參、升麻;腰酸乏力加龍骨、牡蛎、芡實。
中藥:
成藥
1.四季青片: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適用於膀胱濕熱者。3~6歲每次3片,6~9歲每次4片,9~12歲每次5片,日服3次。
2.金砂五淋丸:具有清熱通淋的功效。適用於膀胱濕熱者。3~6歲每次2g,6~9歲每
次4g,9~12歲每次6g。日服2~3次。
3.蕩滌靈: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適用於膀胱濕熱者。3~6歲每次5g,6~9歲每次10g,9~12歲每次15g,日服3次。
4.五淋丸:具有清熱利濕,分清止淋的功效。用於下焦濕熱者。3~6歲每次2g,6~9歲
每次4g,9~12歲每次6g,日服2次。
5.尿感寧沖劑:具有清熱解毒,通淋利尿的功效。用於急慢性尿路感染。3~6歲每次5g,6~9歲每次10g,9~12歲每次15g,日服3~4次。
6.清淋沖劑:具有清熱瀉火,利水通淋的功效。適用於膀胱濕熱者。3~6歲每次3g,6
~9歲每次6g,9~12歲每次9g,日服2次。
專方驗方
1.熱淋方:車前草30g,穿心蓮30g,蒲公英30g。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本病屬膀胱濕熱型。
2.泌感方:鮮紫草30g,鮮小薊50g,鮮藕8Og,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本病血尿明顯者。
3.黃芩滑石湯:黃芩9g,滑石9g,茯苓皮9g,豬苓9g,大腹皮6g,白蔻仁3g,通草3g。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適用於本病屬下焦濕熱者。
4.三草湯:鳳尾草10g,早蓮草10g,車前草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適用於本病屬濕熱下注者。
5.清熱利尿方:青黛3g,紫草9g,白及9g,乳香6g,益元散9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適用於本病屬下焦濕熱者。
西醫治療
本病治療關鍵在於積極控制感染,防止復發,去除誘因,糾正先天或後天尿路結構異常,防止腎功能損害。
一、一般治療
急性期休息,多飲水,及時排尿,可減少細菌在膀胱內的停留,並可降低腎髓質及乳頭部的滲透壓。必要時加強支持治療。女孩應注意外陰部清潔。
二、抗生素治療
應早期積極使用抗菌藥物治療。藥物選擇應根據感染部位、尿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盡量選擇對腎髒毒性小的藥物,必要時可聯合用藥。
1.磺胺藥:尿中溶解度高,對大腸桿菌有較強抑菌作用,不易產生耐藥性。常為初次感染首選藥物。常用復方磺胺甲基異噁唑 (SMZ、TMP),每日50mg/kg,分2次口服。
2.呋喃坦啶:抑菌范圍廣,對大腸桿菌效果顯著,不易產生耐藥性。每日5~10mg/kg,分3次口服。對胃有局部刺激作用,必要時飯後服。
3.吡哌酸:尿中排出濃度高,因而對大腸桿菌引起的尿路感染療效顯著。適用於各種類型尿路感染。每日30~50mg/kg,分3~4次口服。
4.氟哌酸:對革蘭氏陰性、陽性菌均有較強抗菌作用。每日5~10mg/kg,分3~4次口服,小兒慎用。
5.半合成廣譜青霉素類:氨苄青霉素,每日50~100mg/kg,口服或靜脈滴注;羟氨苄青霉素,每日20mg/kg,分3次口服。
6.先鋒霉素:對革蘭氏陰性、陽性球菌或桿菌都有很強的殺菌、抑菌作用。常用先鋒霉素Ⅳ,每日25~50mg/kg,分次口服;先鋒霉素Ⅴ,每日25~50mg/kg,肌肉或靜脈注射。
三、去除病因
1.及時矯正先天性尿路畸形,對伴發梗阻、結石、反流等情況者應給予相應治療。包莖嚴重兒宜早期手術。
2.增強免疫力,改善不良習慣,多飲水。
歷史考證
古代文獻對本病有詳盡的記載,《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指出“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說明了本病的症狀特點。《幼科金鑒》對小兒淋病進行了初步的分類,指出:“淋病有五,熱淋、冷淋、血淋、氣淋、食淋是也。名雖不同,小兒得之。不過腎熱流於膀胱,故令水道不利,小便赤少而數,小腹急痛引臍”。為後世研究本病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