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多為細菌引起的尿道炎症病變,是小兒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以發熱、尿頻、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難為主要特征,屬中醫學"淋證"范疇。
未病先防
(一)生活起居預防
1.適寒溫,防外邪:衣被要寒暖適宜,隨氣候變化而增減,以防病健身,提高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2.潔衛生,防感染:嬰幼兒每次大便後,應該清洗臀部。尿布經常用開水燙洗淨。勤換內褲。穿開裆褲不要坐在不潔淨地方,不玩髒土。女孩應注意外陰部清潔,清洗或擦抹時應從外陰前面向肛門方向,以避免感染機會。其次,嬰幼兒用的毛巾和盆,要與大人分開。
(二)食療預防
1.加味山藥粥:淮山藥60~100克,茯苓15克,小薊10~15克,粳米100克。先將淮山藥、茯苓、小薊煮取汁,與粳米同煮成稀粥,可配加適量白糖調服。每早晚溫熱食服。
2.赤小豆內金粥:赤小豆30克,雞內金15克(研末),糯米適量,共煮成粥服。
3.山藥芡實粥:淮山藥15~20克,芡實15克,粳米50克。先將山藥、芡實煎成汁,與粳米煮成稀粥,溫熱食服。
(三)藥物預防
1.若有外陰部感染,局部紅腫或潰爛者,可用野菊花30克、金銀花30克、黃柏6克、苦參15克、車前子30克,煎湯溫洗,每日三次。若有潰爛,洗後用黃柏、枯礬各等份,加適量冰片,研細未擦敷,或用冰硼散、錫類散擦敷亦可。
2.若見小便次數增多,尿道灼熱而紅,時有小便余瀝不盡等症,可盡早服用一些清熱利尿之品,以杜絕淋症之發生。如:①竹葉茶:竹葉10克、茶葉5克,用沸水沖泡,每日代茶飲。②通草場:通草3克、燈芯草3克、白茅根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③馬齒苋車前場:鮮馬齒苋15克、車前草12克。水煎服,日分2~3次。
(四)針灸推拿預防
1.針灸;針刺百合、關元、中極、三陰交,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或灸關元、氣海、足三裡,以強壯體質,增強抗病能力。
2.推拿:每日下午探丹田100~200次,摩腹20分鐘,揉魚尾30次。較大兒童可用擦法,橫擦腎俞、八髎、以熱為度。
既病防變
急性發病,若及時積極治療,預後較好,多能痊愈。慢性發病,或反復發作者,則遷延日久,甚至發展為腎功能不全。
(一)起居勞作
患病後要注意病室內的安靜、清潔,避免不良刺激,以保證患兒充分休息和睡眠,從而精神振作,有利於疾病恢復。急性感染早期,應臥床休息,甚至大小便也不能下床。恢復期,可適量活動,以促進食欲,流通氣血,增強抗病能力。
(二)精神調養
首先要設法消除患兒對醫生檢查、打針、服藥的恐懼心理。其次,要有耐心,掌握病兒心理,直順其所喜。如病情變化,不要在病兒面前驚慌失措,任意呼喚,或哭泣不已,要對病兒進行安慰,以免引起不良刺激,加重病情。
(三)藥食防治
1.茯苓苡米粥:苡米仁30克、茯苓20克、粳米50克。先將茯苓打碎入砂鍋內,加水300毫升,煎100~150毫升,去渣取汁。苡米仁、粳米加水300毫升,武火煮成稀粥,兌入茯苓汁,煮開2~3沸即可。每日早晚,溫熱服。
2.黃芪白茅飲:生黃芪、白茅根各30克,肉苁蓉20克,西瓜皮60克,白糖適量。諸品入砂鍋加水800毫升,煎至500毫升。取渣留汁,加白糖適量,溫服,每日3次。
3.滑石粥:滑石30克、瞿麥10克、粳米50克,將滑石用布包扎,與瞿麥入砂鍋,加水600毫升,煎至450毫升,去渣存汁,入粳米煮粥,每日3次,溫食服。
(四)中醫治療
既成淋症,若濕熱不除,日久可損傷脾腎之氣,遷延不愈,致使病情加重。
1.起病較急,尿頻數短赤,小腹墜脹,腰痛,惡心嘔吐,舌紅苦黃膩,脈數,宜清熱利濕。方用八正散或導赤散:萹蓄12克、瞿麥10克、車前子12克(布包)、滑石15克、栀子8克、木通6克、大黃6克、甘草3克、竹葉3克。
2.若病久,小便頻數,淋瀝不盡,尿清或尿液不清,精神倦怠,飲食不振,甚形寒怕冷,手足不溫,便溏,舌淡或有齒痕,苔薄膩或薄白,脈細弱。當益氣補腎,升提固攝。用縮泉丸加減:山藥20克、益智仁15克、烏藥12克、茯苓12克、車前子6克(布包)、燈芯1.5克。
若溫熱留戀,腎陰受損,伴低熱、唇干舌紅、苔少、脈細數,用知柏地黃丸或六味地黃丸。
(五)推拿
1.補腎水:在患兒小指羅紋面,醫者用拇指桡側,從指尖向指根直推100次。
2.補脾土:在患兒拇指末節羅紋面,醫生用拇指羅紋面貼於穴位上,依順時針方向旋轉100次。
3.探丹田(小腹部)5分鐘。患兒仰臥,醫者用掌根貼於小腹,作順時針方向旋轉。
![]() |
感冒寶寶的飲食需要注意什麼呢?
夏季是小兒容易患上感冒這種疾病的,此時患上的是風熱感冒的話,一定要及時的就醫進行治療,其實除了及時就醫進行治療之外,還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做好食療,下面主要介紹一下小兒風熱感冒食療方法都有哪些,這樣可以幫助寶寶早日 |
![]() |
家長如何改變孩子的懶惰習慣
惰性是一種無法按照自己的願望進行活動的精神狀態,它反映出入在生活中的消極情緒。人天生有惰性,但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時是極端的懶散狀態,有時是輕微的猶豫不決。有人懶於思維,有人懶於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