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炎是腸粘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腸炎不是一種獨立性疾病,它常廣泛地涉及胃和結腸。因此,所謂的腸炎,實際上是胃炎、小腸炎和結腸炎的統稱。 放射性腸炎的臨床症狀,一般照射總劑量在3000rad以下者很少發病。腹腔內放療總量超過4000rad時發生症狀,若達7000rad以上則發病率高達36%。症狀可出現在治療早期,療程結束後不久或治療後數月至數年。
㈠早期症狀:由於神經系統對放射線的反應,早期即可出現胃腸道的症狀。一般多出現在放療開始後1~2周內。惡心、嘔吐、腹瀉、排出粘液或血樣便。累及直腸者伴有裡急後重。持久便血可引起缺鐵性貧血。便秘少見。偶有低熱。痙攣性腹痛則提示小腸受累,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粘膜水腫、充血,嚴重者可有糜爛或潰瘍。
㈡晚期症狀:急性期的症狀遷延不愈或直至放療結束6個月至數年後始有顯著症狀者,均提示病變延續,終將發展引起纖維化或狹窄。此期內的症狀,早的可在放療後半年,晚的可在10年後甚至30年後才發生,多與腸壁血管炎以及扣續病變有關。
1.結腸、直腸炎:常出現於照射後6~18個月。國內報道發病率為2.7%~20.1%,症狀用腹瀉、便血、粘液便和裡急後重、大便變細和進行性便秘或出現腹痛者提示腸道發生狹窄。嚴重的病損與鄰近髒器形成瘘管,如直腸陰道瘘,糞便從陰道排出;直腸膀胱妝可出現氣尿;直腸小腸瘘可出現食糜混於糞便中排出,也可因腸穿孔引起腹膜炎,腹腔或盆腔膿腫。由於腸道的狹窄和腸袢纏繞可發生腸梗阻。直腸的放射性病損可分為四度:Ⅰ度,可無或僅有輕微症狀,腸粘膜只有輕度水腫,能迅速自愈。這些改變一般認為屬於放射反應性損傷。Ⅱ度,大便頻數,有血便或粘液便、裡急後重,症狀可持續數月或數年,腸粘膜有壞死、潰瘍或中度狹窄。Ⅲ度,直腸嚴重狹窄,需作結腸造口術。Ⅳ度,已伴有瘘客形成。有學者钭放射性腸炎分為四型,即卡他型、糜爛脫屑型、浸潤潰瘍型、浸潤潰瘍伴陰道直腸瘘型。放射性腸炎的並發症有結、直腸癌、直腸腺癌、深部囊性結腸炎、孤立性直腸潰瘍(多屬於前壁,也有發生在後者)等。
2.小腸炎:小腸受到放射線嚴重損傷時出現劇烈腹痛、惡心嘔吐、腹脹、血樣腹瀉。但晚期表現以消化吸收不良為主,伴有間歇性腹痛、脂肪瀉、消瘦、乏力、貧血等。
![]() |
腹瀉兒童扎堆 建議給患病孩子多飲白開水
近日,記者從內蒙古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門診了解到,從上周開始,到醫院就醫的腹瀉兒童增多。 據兒科門診部主任楊光路介紹,這與呼市氣溫變化較大有關,加上兒童胃腸功能處於一年四季中的低谷期,飲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導致大 |
![]() |
嬰兒的心理需求有哪些
嬰兒是指一周歲內的小兒。很多人都認為,嬰兒是最好照顧的,尤其是前六個月只要讓他吃好睡好就行了。然而研究發現,嬰兒不只有生理需求,還有心理需求,他們會要求和父母做心靈上的相互交流與溝通。當他們哭叫的時候希望有人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