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腸管很敏感,抵抗力弱,尤其在1~2歲,最容易發生腸炎(下痢)。下痢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小兒科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肺炎及下痢。過去每年在我國平均每10萬人口有20~30個患腸炎死亡,且大部分為1~2歲之小兒。近些年,因公共衛生之進步,醫藥之發達,死亡率已減低。作父母的,對小兒的下痢處理不當,掉以輕心,遲延治療時間,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
病因
一、傳染性下痢:吃了不清潔的東酉,以細菌性下痢為最多,如赤痢菌、病原性大腸菌、革蘭氏陰性細菌、葡萄狀球菌。沙門氏菌等,此病多發生在每年5~6月間。濾過性病毒也是小兒腸炎之主因,如小兒麻痺病毒。流行性肝炎病毒以及其他原因不明之病毒,都可引起流行性下痢。每年9~10月間流行之下痢,多為濾過性病毒引起的。原蟲以及阿米巴山可引起下痢,在鄰國菲律賓就發現新生兒的阿米巴病例,在我國因環境衛生進步,此種病例較少。
二、全身性感染:小兒因抵抗力弱在發生中耳炎、肺炎或腎盂炎時亦可罹患下痢。
三、飲食:消化不良、過食或者飲食濃度太濃的奶、脂肪或澱粉過高,亦可引起消化不良,發生下痢。
四、口服抗生素:有些抗生素會刺激腸管發生下痢,有些抗生素抑制正常腸管苗簇之發育性而使病原性細菌過度滋長而發生下痢。
五、胃腸過敏症:有些小兒對牛乳有過敏性而發生下痢。
六、酵素缺乏:原發性或由於下痢續發性皆可引起酵素缺乏。
七、內分泌不正常。
八、食物中毒等:除發生下痢外尚有歷害嘔吐現象。
症狀
一、輕度:一天大便次數5~8次,有輕微發熱,無脫水現象。
二、中等度:一天大便次數超過10次,大便為水樣、泥狀、細菌性帶有粘液、膿或血液,俗稱“痢疾”。有脫水現象,發高熱;因細菌有毒素,常引起痙攣、昏睡、休克現象,嚴重者甚至死亡。
三、重度:一天大便在15次以上,水樣大便噴射而出,有重度脫水現象,即皮膚干燥、眼球凹陷、眼圈發黑、小便減少,口渴、不安,此外尚有血酸症、呼吸不適、虛脫、半昏迷等狀態。由於鉀缺乏及水腫的關系,腰部膨脹,有腸麻痺現象。若不及時之治療,死亡率可達 30%以上。
![]() |
歲末小兒急症的家庭急救錦囊
孩子一旦將花生、瓜子等東西誤吸入氣管時,會無法呼吸、臉發紫,並伴隨抽搐,這時要一邊撥打120,一邊立刻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俗稱腹部沖擊法進行解救。該急救法分為成人與嬰幼兒兩種版本,對 |
![]() |
給寶寶換配方奶粉的方法
因為寶寶的腸胃和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而每種奶粉都有自己不同的配方。頻繁換奶容易引起寶寶的不適應。容易引起寶寶拉肚子等症狀。但是轉換奶粉勢在必行。所以這件事情要循序漸進,不要過於心急,整個過程可歷時一至兩個星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