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一、傳染性下痢:吃了不清潔的東酉,以細菌性下痢為最多,如赤痢菌、病原性大腸菌、革蘭氏陰性細菌、葡萄狀球菌。沙門氏菌等,此病多發生在每年5~6月間。濾過性病毒也是小兒腸炎之主因,如小兒麻痺病毒。流行性肝炎病毒以及其他原因不明之病毒,都可引起流行性下痢。每年9~10月間流行之下痢,多為濾過性病毒引起的。原蟲以及阿米巴山可引起下痢,在鄰國菲律賓就發現新生兒的阿米巴病例,在我國因環境衛生進步,此種病例較少。
二、全身性感染:小兒因抵抗力弱在發生中耳炎、肺炎或腎盂炎時亦可罹患下痢。
三、飲食:消化不良、過食或者飲食濃度太濃的奶、脂肪或澱粉過高,亦可引起消化不良,發生下痢。
四、口服抗生素:有些抗生素會刺激腸管發生下痢,有些抗生素抑制正常腸管苗簇之發育性而使病原性細菌過度滋長而發生下痢。
五、胃腸過敏症:有些小兒對牛乳有過敏性而發生下痢。
六、酵素缺乏:原發性或由於下痢續發性皆可引起酵素缺乏。
七、內分泌不正常。
八、食物中毒等:除發生下痢外尚有歷害嘔吐現象。
症狀
一、輕度:一天大便次數5~8次,有輕微發熱,無脫水現象。
二、中等度:一天大便次數超過10次,大便為水樣、泥狀、細菌性帶有粘液、膿或血液,俗稱“痢疾”。有脫水現象,發高熱;因細菌有毒素,常引起痙攣、昏睡、休克現象,嚴重者甚至死亡。
三、重度:一天大便在15次以上,水樣大便噴射而出,有重度脫水現象,即皮膚干燥、眼球凹陷、眼圈發黑、小便減少,口渴、不安,此外尚有血酸症、呼吸不適、虛脫、半昏迷等狀態。由於鉀缺乏及水腫的關系,腰部膨脹,有腸麻痺現象。若不及時之治療,死亡率可達 30%以上。
![]() |
學齡前寶寶的安全護理
好動是孩子的一大特征,加上沒有安全意識,很容易就出現跌掉、燒傷、燙傷、溺水等意外,因此做好學齡前寶寶的安全護理工作特別重要。 3-5歲寶寶(學齡前)特點:喜歡沖撞,愛玩小飛俠游戲,還不能完全明白父母講的道理。 |
![]() |
吃魚有助降低兒童患濕疹風險
據報道,有證據顯示,嬰兒早吃魚可能有助於預防幼年濕疹。 在這項由瑞士研究人員進行的試驗中,共跟蹤調查了約1.7萬名兒童,結果發現,9個月前就開始吃魚的嬰兒,到1歲時患濕疹的幾率比之前不吃魚的嬰兒低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