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溺水
夏季對兒童威脅最大的是:溺水。這也是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泳池是最危險的地方,5歲以下兒童死於溺水的人數比死於車禍者高14倍。即使只吸入了很少的液體(比如一湯勺或更少)也會引起明顯的呼吸障礙,如果是高滲性鹽水則後果更為嚴重。
其它器官損傷多是繼發於缺血缺氧性酸中毒。如果溺水發生在含氯泳池內,則需警惕化學性肺炎。溺水對鼻窦、肺和其它少見部位的影響可能與吸入水中的泥土、細菌、阿米巴蟲和真菌有關。
2.跳水損傷
與水相關的第二大危險是跳水所致損傷。
跳水導致的頸椎損傷很罕見,但是其可累及脊髓導致終身殘疾,發生率為1%-21%,且常見於年輕體健的男孩。
體育賽事中跳水規則的限定及專人監督降低了損傷發生的可能,但是在無人監督的淺水區游泳或跳水則將自己充分暴露於危險中。
跳水所致損傷應作為緊急事件應對,在明確其它損傷前首先需查看頸椎情況,而且在排除頸椎骨折之前需強制固定頸椎。
3.中暑
中暑可表現為輕微的熱痙攣(腿為主)或熱痱,也可進展為熱衰竭。主要症狀包括:惡心、嘔吐、頭痛、無力、焦慮和潛在性暈厥。
熱射病是中暑最嚴重的狀態,是由於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所致體溫高於41.1℃。夏季持續高溫引起熱射病或因酷熱照射導致死亡是很常見的。嬰幼兒因排汗功能不全、代謝速度快、無自理能力且不能調節自身環境,故更易受累。
中暑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史、脫水、無力、肥胖、睡眠不足、體弱和適應環境能力差。此時降溫和補水最重要。
4.腦震蕩
近年來我們逐漸意識到早期識別和及時處理腦震蕩的重要性。
夏季活動中很多潛在原因可能導致孩子發生腦震蕩,比如從自行車上摔倒、被棒球擊中、足球賽時發生碰撞或發生車禍。通常其頭顱影像學檢查正常,故診斷需根據系統評估及臨床表現。
患兒可能會表現為長時間的頭痛、頭暈、無力和情緒波動。若症狀持續1周則需考慮完善神經心理學測試,體格檢查尤為重要,主要處理方法為讓大腦休息。
5.急性外耳炎
急性外耳炎(AOE)發病主要在夏季,高溫和潮濕可幫助細菌侵入外耳道。
盡管各年齡層均可發生AOE,但7-12歲兒童最為多見。多數患者是因細菌感染引起的,最常見的是假單胞菌、葡萄球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可表現為耳廓和外耳道疼痛、瘙癢。
盡管耳廓通常無腫塊、水腫、皮疹或皮溫增高,但是通過觸診耳垂或耳廓基本可以確診。有時外耳道可見皮疹、水腫和滲出,水腫嚴重時甚至會遮擋鼓膜。
AOE的治療措施包括冰醋酸、喹諾酮或多粘菌素/新霉素,局部應用激素也有效。偶爾蜂窩組織炎會侵犯深部骨頭,導致骨髓炎,此時需給予靜脈抗生素治療。
6.漆樹皮炎
漆樹皮炎是夏季常見的接觸漆樹科植物後(包括野葛、毒橡樹、毒漆樹)出現的一類過敏性接觸性皮炎,其發生率為10%-15%。
有些兒童是直接接觸過漆樹科植物,有些是在玩耍和接觸寵物時被感染。接觸後20分鐘內流水充分沖洗接觸部位可減輕炎症反應。漆樹皮炎的特點是出現線性紅斑,可能伴隨水腫、瘙癢和起泡。
局部制劑如硝酸鋁、爐甘石、燕麥糊和Burow溶液可用於治療,口服抗組胺制劑也可緩解瘙癢,尤其是治療出現荨麻疹和大泡的重症病例。小劑量激素和局部抗組胺藥效果差,而重症患者推薦使用全身抗生素,疼痛嚴重時需口服鎮痛藥。
7.曬傷
曬傷是皮膚過度暴露於紫外線中導致的一度燒傷,其原因很多,包括日光浴、光療等。近幾年盡管普及了防曬霜的使用,但是1年中超過一半的美國兒童均有曬傷史。
盡管其中絕大多數兒童不需要治療,某些兒童可能會出現持續性炎症反應,在暴曬後12-24小時達高峰,出現水腫和起泡。若患者症狀明顯可給與冰塊外敷、軟化劑等治療。
局部激素治療作用不佳,可適當給予非處方鎮痛藥。對於可能為二度燒傷的兒童,則需給予更積極的治療,包括補液。
8.蚊蟲叮咬
盡管從詞匯上來說“叮”和“咬”是可以互換的,但是“咬”通常是被蚊蟲叮咬(蚊子、跳蚤、恙蟲和臭蟲)後引起瘙癢,“叮”是用帶刺的器官刺穿皮膚並釋放毒液(蜜蜂、黃蜂、胡蜂和蠍子)。
蚊蟲叮咬夏季最常見,數分鐘內會立刻出現風疹和荨麻疹團塊,伴瘙癢、疼痛、紅斑、壓痛、皮溫增高、水腫但無全身症狀。當出現彌漫性紅斑、荨麻疹和水腫等重度局部反應時可能會引起全身反應,可為輕度也可致死。
過敏反應表現為非叮咬部位出現皮疹和荨麻疹等局部症狀,然後迅速進展為焦慮、定向障礙、暈厥、低血壓和循環衰竭。全身反應可延遲10-14天發生,表現與血清病相似。蚊蟲叮咬後需認真清潔傷口、冰敷。出現全身反應需立即給予腎上腺素。
9.創傷
夏季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碰傷、瘀傷、割傷、擦傷,這增加了繼發感染常見耐藥菌的風險。因社區獲得性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傷口感染的增加,加快了美國傳染病協會更新最新臨床治療指南的速度。
一項新的統計比較了化膿性和非化膿性葡萄球菌感染(膿腫、疖和癰),並將其分為輕、中、重度。化膿時通常給予切開引流;除非出現全身症狀如發熱,一般不給予抗生素治療。
輕度創傷可應用局部制劑,盡管人群中已出現耐藥;重度非化膿性感染需手術清創。個體化治療很關鍵,需根據患者臨床症狀和局部抗菌譜調整用藥。
10.食物中毒
夏季野餐次數增多,美國疾控中心最新數據顯示食物誘發性疾病發生率也持續增高,其中以5歲以下兒童最多見。
一般表現為重度嘔吐(如葡萄球菌類毒素性胃腸炎)和小腸性腹瀉(感染霍亂弧菌)。沙門菌感染最常見,是導致患者入院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埃希氏菌誘發的腹瀉可致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征,這在幼兒中屬於特殊疾病。從攝入可疑食物到出現臨床症狀至查明病因需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所有家庭成員均需警惕野餐所致疾病。
大便培養價格較為昂貴,但其結果意義不大。臨床主要采取對症支持治療,補充水電解質,一般情況下不給予抗生素。
![]() |
12種寶寶禁忌食物家長要謹記!!!
禁忌食物一:3個月內不要鹽 3個月內的嬰兒從母乳或牛奶中吸收的鹽分就足夠了。3個月後,隨著生長發育,寶寶腎功能逐漸健全,鹽的需要量逐漸增加了,此時可適當吃一點點。原則是6個月後方可將食鹽量每日控制在1克以下。 |
![]() |
兒童支氣管哮喘適合冬病夏治
兒童支氣管哮喘是兒童呼吸系統的一種慢性疾病。臨床上,患兒常以陣發性呼吸困難、呼氣延長、喉間喘鳴為特征。一般來說,孩子在兩歲以後起病,春秋二季及氣候交換驟變之時發病率較高,部分患兒還會出現反復咳嗽、夜間晨起喉間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