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准就說不准
語言發育的最初階段就是模仿,寶寶首先必須能聽清父母的發音,才能發展到模仿發音。有聽力障礙的寶寶由於聽不清楚,導致發音不准確,尤其是韻母音很重。父母還可以發現寶寶喜歡近距離看電視;在寶寶背後呼喚他時,需要很大的聲音才能讓他聽到。甚至有的寶寶能自發地學會“唇讀”,也就是緊盯著說話者的口型,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寶寶了解對方的語言,彌補聽力上的不足。
帶寶寶去做個聽力檢查是必須的,如果確實屬於聽力問題,就要配戴助聽器,對完全喪失聽力的寶寶需要植入人工耳蝸。只有聽力改善了,寶寶的發音才能有進步。
舌頭受到限制
舌與口底之間有一條薄條狀組織,叫舌系帶。正常情況下,舌系帶可以使舌頭活動自如,舌尖能自然地伸出口外或向上舔到上齒龈。而有少數寶寶由於舌系帶過短,限制了舌頭的運動,不能正常地前伸,舌頭伸不出口腔或只能伸出一點點,不能超過下唇下沿。因而,發翹舌音時常常發不清楚。翹舌音又稱卷舌音,包括zh、ch、sh、r。無論父母如何糾正,寶寶也很努力地發音,但就是做不到。
寶寶發音不清這些原因在搗怪
是否需要做舌系帶手術是不少父母糾結的問題。其實,寶寶在兩歲以前進行這種手術,95%屬於多此一舉,即使不手術,大部分寶寶以後也會逐漸達到正常狀態。如果寶寶不滿4歲,舌系帶過短僅僅表現為發音不清而不影響生活和健康,就沒必要手術治療,只需靜觀其變。
腦發育障礙
有多種染色體病(比如唐氏綜合征,即21三體綜合征)和先天性代謝病(比如苯丙酮尿症)都可導致腦發育障礙,影響語言功能發育。同時,腦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有70%~80%的腦癱兒童會出現語言發育障礙。
造成腦發育障礙的原因很多,必須弄清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治療或康復鍛煉,改善患兒的狀況。小兒在3歲前的腦組織發育還不完全,還處於迅速發展的時期,大腦的可塑性極強,恢復能力快,在這一時期如能及時應用早期康復及早期干預的方法,促進可能發展為腦損傷後遺症的高危新生兒的潛能發揮。
發育還不成熟
寶寶的發音都是從不清楚逐漸變為清楚的,這個過程與寶寶的身體各系統功能逐漸完善同步,所以,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發音不清晰、不准確的問題會逐漸減少,但有調查顯示,3~4歲的幼兒中仍有19.82%發音不准。幼兒發音的錯誤比較分散,錯誤大多集中在輔音,原因是發音部位和方法不正確。那麼為什麼元音發音不准較少,而輔音錯誤較大呢?因為輔音要依靠唇、齒舌等運動的細微分化。三四歲的寶寶由於唇和舌尖運動不夠有力,下腭不夠靈活,所以發出的音往往分化不明。
當父母發現寶寶有個別音發不清楚時,應該及時糾正,平時多教寶寶說歌謠、說繞口令、唱歌,鼓勵寶寶用語言而不是用肢體表達自己的意願,都能幫助寶寶的語言發育。千萬不要取笑寶寶發音不准,否則是對其心理的傷害,導致寶寶不敢說話,影響語言功能的正常發展。
語言環境的影響不可小觑
寶寶的模仿能力特別強,周圍人的發音清楚且標准,寶寶很容易學會,如果家裡人發音不清或說方言,寶寶同樣一學就會。最常見的就是n、l不分,把“姥姥”說成“腦腦”或“楠楠”說成“蘭蘭”。因此,最好從寶寶學說話開始,就能有一個發音標准的語言環境。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
![]() |
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十大注意事項
為此,專家提醒,培養兒童心理健康,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不要過分關心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
![]() |
父母注意2到3歲幼兒的獨立性發展
當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開始出現“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意向,如果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