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白露之後秋咳易犯
“白露”之後,氣溫開始漸漸轉涼,雨水越來越少,天氣變得干燥。秋之“燥邪”一肆虐,“喜潤惡燥”的肺便受不了了。加上此時咽喉、鼻腔缺乏水分的濕潤,“燥邪”更易通過干燥的口鼻呼吸道或皮膚毛孔而侵犯入肺,引起咳嗽。此外,南方的秋天天氣驟變多,一會兒艷陽高照,一會兒刮風下雨,特別容易著涼感冒,也容易誘發氣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引起咳聲一片。
●前兆:咽喉干不舒服
“秋咳也有前兆,當你覺得咽喉干干的不舒服,過兩三天可能就要犯秋咳了。”孫志佳提醒道,咽喉是肺的門戶,咽喉一出問題,很快便影響到肺。所以當出現咽干時就要提前干預,如多喝水、多吃胖大海、杭白菊,不要熬夜,不要去人多的地方。
體質虛弱的老人、小孩和體質陰虛燥熱者更容易犯“秋咳”。“陰虛燥熱體質的人很容易辨別,大多偏瘦,臉色紅,舌尖紅,常常口干,常常要喝水。”孫志佳說。此外,常常熬夜的人特別容易陰虛燥熱,呼吸系統疾病、肺結核、糖尿病和高血壓病的病人也都屬於陰虛火旺體質,“這些都是秋咳的易感人群。”
●辨秋咳:分清溫燥和涼燥
很多人一咳嗽,便去藥店買止咳藥。然而藥吃了不少,咳嗽卻不見得好,這是為什麼?“同是咳嗽,病因卻不同。如果不找出病因就亂吃藥,不僅治不了病,還會拖延病情。”孫志佳認為,秋天以“肺燥”的咳嗽為主,肺燥又分為“溫燥”和“涼燥”。兩者的咳嗽聲、痰、舌頭、舌苔狀況皆不同,可通過聽“音”觀“色”辨“秋咳”。
“溫燥”表現為干咳連連、聲音洪亮、少痰、喜喝水、舌頭發紅、舌苔黃而干,受“溫燥”影響的人多為陰虛燥熱體質;“涼燥”的咳少聲低,痰稀白,口干卻不想喝水,舌尖淡紅,舌苔白而潤,受“涼燥”影響的人多為氣虛陽虛、偏寒體質。
●治秋咳:溫燥吃百合涼燥吃杏仁
溫涼不同,緩解方法也不同:“溫燥”應吃偏涼的食物養陰,如百合、沙參、西洋參、玉竹等;而“涼燥”則適合吃偏溫的食物,如杏仁、陳皮、淮山、薏仁,還有南北杏煲豬肺湯。
秋咳為外感燥性咳嗽,治療首當祛邪。若病邪未祛先補虛,那麼留在體內的病邪就很難驅逐,導致病程拖延,因此治秋咳不可貿然進補。若非要進補,應選“清補”棄“膩補”。比如有補氣之效的太子參和紅參,前者屬“清補”,後者屬“膩補”。
![]() |
秋天怎麼保護寶寶小肚肚
1、首先把好入口關,吃的東西必須選擇好。 喝母乳的寶寶的媽媽注意多吃一些溫性食物,少食寒涼性的食物,寶寶一般就不會腹瀉。六個月以後寶寶開始添加輔食,要注意粥和面條要做得軟爛。如果要加蔬菜就得選擇容易消化吸收的 |
![]() |
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有哪些?
在現代家庭中,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對於家中的小皇帝,作為父母,自然是眾星捧月、惟命是從、要星星不敢摘月亮,同時,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自然也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寶貝子女成龍變鳳。但是,很多家長往往只注意了孩子的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