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王女士咨詢:我小孫子今年兩歲,小家伙簡直就是個“口水兜”,下巴老是紅紅的,真不知如何是好。後來,親戚中有位長輩告訴我,小孩子流口水太多是病。他給我一個方子———栗子茯苓棗粥,讓我煮好給小孫子吃。連續喂服1個星期後,他的口水還真是少了。具體方法為:板栗、大棗各10枚,茯苓15克,大米50克。將茯苓研細,大棗去核,將大米煮沸後,下大棗、茯苓、板栗等,煮至粥熟服食,每日1劑,連續5~7天。請問專家,是否真的管用?
兒童保健中醫師點評:小兒流口水,中醫稱之為“滯頤”,又稱流涎不收,常見於3歲以內的孩子,表現為經常不自覺地口中溢出涎液,口腔周圍可發生粟樣紅疹及糜爛。
一般而言,孩子在1歲後隨著腦發育的健全,流口水便較少發生,到了2~3歲時吞咽功能及中樞神經進一步完善就不流口水了。如果此時還是口水多,就要考慮到與疾病有關。
中醫認為,“脾之液為涎”,流涎日久不止,多從脾治。《嬰童百問·卷五》雲:“滯頤,……此由脾冷涎多故也。”所以脾胃虛寒是導致滯頤的重要原因之一。讀者提到的栗子茯苓棗粥,確實是一個不錯的補脾食療驗方。方中栗子性溫、味甘,入脾、胃、腎經,可健脾益腎、厚補腸胃;大棗性平、味甘,可健脾和胃、補益氣血;茯苓性平、味甘淡,可補脾利濕、寧心安神;大米性平、味甘,可補中益氣、健脾養胃。藥食兩用,諸味調合可以健脾和胃,減少流涎。但此方從功效看更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流涎症。
除了食補,口水過多還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說話和社交能力,建議可以用吸管喝水或用吹氣球的方式,來訓練寶寶的口腔肌肉收縮能力。另外可適當加一些硬質的食物,比如一些小堅果、肉干,這樣有意識地加強孩子吸、吮、吞、咽的鍛煉,減少口水流出。
寶寶流口水如何護理
1、及時擦拭
寶寶一旦有口水流出,應馬上用小毛巾給擦拭掉。由於寶寶的皮膚比較嫩,擦的時候要小心,最好是“沾”。選擇的小毛巾也應是質地柔軟、吸水強的棉布手帕。Tip:用過的小毛巾要經常洗燙,並放在陽光下晾曬以殺菌。要避免用含香精的濕紙巾擦拭,以免刺激寶寶皮膚。
2、勤洗勤塗,勤換勤曬
寶寶流口水流到的地方,適當塗上潤膚霜或油脂類的東西,保護寶寶稚嫩的皮膚。寶寶弄濕的衣服、枕頭、被褥要經常換,防止細菌滋長。如果想減少洗衣服的次數,不妨給寶寶戴個圍嘴,防止口水把衣服弄髒。其實媽媽們也可以自己制作簡易圍嘴。不過要選擇柔軟的、吸水性強的棉制品。Tip:圍嘴也要經常換洗,保持清潔和干燥。
3、在寶寶流口水的階段不要常捏寶寶臉頰
跟寶寶嬉戲玩耍時不要總是捏寶寶兩邊胖乎乎的臉頰,那樣會刺激唾液腺的分泌,加重寶寶流口水情況。鍛煉寶寶吞咽能力添加輔食時,媽媽們要有意識地加強其吮吸等各方面的能力。在寶寶長牙以後,要想法設法提高寶寶的咀嚼能力。比如給寶寶吃磨牙棒、雞蛋餅等固體食物。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
![]() |
五年不給寶寶吃藥打針,這個媽媽是瘋了嗎?
小杜和小杜2,終於都不發熱了,心中又是感動又是無語。 而朋友發來消息,說帶著娃剛從醫院回來,幾欲落淚,我趕緊安慰她,讓她好好的,心疼她,也心疼她的娃。 是啊,每個媽媽在娃生病期間,內心都充滿了負疚感,就好像 |
![]() |
重視衛生 讓小孩遠離肺炎
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與微生物接觸,特別是孩子在患肺炎期間,抵抗力較差,更需注意居家的衛生條件,以免誘發孩子病情加重。 要戰勝這些致病性微生物,可利用的有力武器是:消毒 餐具消毒: 首選的消毒方法是蒸煮。蒸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