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燙傷的原因有哪些?
小兒燙傷的原因有:
1、皮膚接觸高溫物體或高溫液體
多見於3歲以下、具有行走等初步活動能力的幼兒,接觸如尚未冷卻飯菜、開水、燙鍋、電熱杯等。燙傷部位與正常組織邊界較為清楚。
2、接觸明火
多見於2歲以上小兒,在缺乏防護情況下接觸爐火、火柴、易燃物突然燃燒後燙傷,其受傷邊界通常不清楚。
3、爆炸時燒傷
較少,見於煙花爆竹意外。受傷部位燙傷程度較均勻。
4、電擊傷
較少,見於雷電擊傷或接觸高壓電。
小兒燙傷的症狀可分為局部變化和全身變化,具體如下:
1、局部變化:皮膚受高熱後(超過60℃),組織內蛋白即可發生凝固,以致細胞壞死。局部反應依熱物的溫度,接觸的時間以及受傷皮膚厚薄而異。一般皮膚與70℃熱物接觸1s即發生水疱。
2、全身變化:嚴重燙傷者可出現休克。燙傷後早期出現休克多由於疼痛和精神刺激引起,一般為暫時性。繼發性休克是因為毛細血管滲出增加,使組織水腫和創面大量滲液,血漿損耗,血液濃縮和循環血量減少,繼而出現組織缺氧、血壓下降、脈搏低弱、低血鈉與酸中毒、少尿或無尿等。燙傷後6h~8h內液體滲出最快,並於36h~48h達最高峰。
小兒燙傷後,可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治療:
一旦發生低溫燙傷,可先將涼毛巾敷於患處,或涼水沖一下燙傷處,以達到降溫的目的,然後要及時就醫。降溫時不要用醬油或是牙膏塗抹燙傷處,否則容易引起燙傷處感染。
低溫燙傷會傷及肌膚的深部,通過局部換藥的方法很難治愈,須采用手術方法把壞死組織切除。
四肢、軀干部位的燙傷可采用包扎法(創面塗抹磺胺嘧啶銀)。頭面部、會陰部因受進食、呼吸及兩便排洩的影響,在滲出量較多時可采用暴露法。深度燙傷者的創面應早期切痂,以期減少瘢痕增生而造成的畸形和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