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內容:愛因斯坦曾說:孩子生來都是天才,往往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是錯誤的教育方法扼殺了他們的天才。近日,教育部“分享閱讀”課題組專家調查發現,八成家長對兒童早期閱讀缺乏科學認識,一味強調讓孩子多識字,結果造成孩子閱讀興趣受到壓抑,甚至導致閱讀障礙,影響其一生的發展。而在小學階段厭學的孩子中,60%以上的原因可歸結為早期閱讀開展不當。
愛因斯坦曾說:孩子生來都是天才,往往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是錯誤的教育方法扼殺了他們的天才。近日,教育部“分享閱讀”課題組專家調查發現,八成家長對兒童早期閱讀缺乏科學認識,一味強調讓孩子多識字,結果造成孩子閱讀興趣受到壓抑,甚至導致閱讀障礙,影響其一生的發展。而在小學階段厭學的孩子中,60%以上的原因可歸結為早期閱讀開展不當。
平日,我們經常會看到關於胎教、早教的報道,年輕的父母更是熱衷孩子的早期教育,這本是個好現象。然而,由於缺乏科學的認識和引導,某些人將早期教育與“神童教育”畫上等號,甚至有家長認為:“早期教育如果搞不好,孩子這輩子就完了。”其實,任何教育都要因人而異,人生每個階段更是有每個階段的特點,對孩子的教育絕不能絕對化、片面化。原北大副校長陳章良7歲以前一個字都不認識,可他29歲就成了博導,顯然,“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早期教育的一個誤區是很多家長認為,早期教育就是文化教育。如今,不少人攀比自己的孩子識多少字、背多少詩,幾歲開始就會說英語、算算術等,造成孩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會機械記憶,不掌握學習技巧。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只要有了學歷,就能擁有一切。對此,《告訴孩子,你真棒!》的作者盧勤有一句名言可作借鑒:要想讓孩子成為成功者,並不是忙著去為其積累財富,而是要讓其自身成為財富。
就教育而言,如何讓孩子成長為一個人格健全、心胸豁達的人,才是根本。也只有具備這樣一種素質,才有可能發展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甚至是天才。我們看過多少所謂的“神童”,因高分低能而無法在社會立足的悲劇,所以,文化教育只是教育的一個方面,如果家長認為它是教育的全部,那就大錯特錯了。
早期教育的另一個誤區就是過度教育。筆者朋友的女兒今年5歲,小姑娘每周要參加美術、音樂、舞蹈等3個培訓班,整日叫苦不迭。眼下,很多家長盲目追求學習的難度和高度,以為只有學得早些、多些、難些,才會有“過人之處”,才能有“一技之長”。於是,出現一個孩子3歲時能認近千字,可長大後卻很難完整讀完一本書的情況,也就不難理解了。其實,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還在於能否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到樂趣,也只有激發興趣,才可能真正接受知識。
家長對孩子早期教育的初衷是基於對他們的愛,可愛的付出一旦過了頭,往往會帶來適得其反的結果。如今,攀比風、擇校風日盛。每天,孩子背著沉甸甸書包的同時,還要背負父母希冀的愛……我們希望孩子的書包再輕些,而這份愛,也不要太重的好。
![]() |
寶寶卡到魚刺怎麼辦
今天是“准大廚”爸爸親自下廚,做了一道牙牙最愛吃的紅燒胖頭魚。和往常一樣,媽媽負責給牙牙剔除魚刺後再把肉夾到牙牙的小碗裡。電視裡是每晚的黃金劇場,牙牙媽連著看呢,今晚剛好演到高潮部分,牙 |
![]() |
令孩子最害怕的8件事
一、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余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