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育兒新知 >> 父母你會做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嗎?

父母你會做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嗎?

  曾經,一張用電腦合成的幼童抽煙的搞笑圖片風靡於網絡,網友們看過總會付之以輕松一笑;然而最近,幼童抽煙的事情卻在現實中實實在在地發生了。近日,一段拍攝於重慶萬州的“兩歲娃抽煙罵人”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看過的網友無不表示憤慨。據了解,抽煙小孩的父母是農貿市場的菜販,平時很少有時間照顧小孩,小孩便成天在菜市場玩耍,一些無聊的小販最終教會了小孩抽煙和罵人。後來,一些媒體對小孩父母進行采訪時,他們表示將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小孩權益。

  2歲小孩被人教會抽煙,有律師表示教未成年人抽煙、喝酒者,已違法、可拘留。但身為孩子父母,盡到自己的監護責任嗎?他們難道就沒有錯嗎?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出生到成長、成熟,絕大部分時間面對的都是自己的父母,因此,良好的家庭環境、教育和孩子的成長有著必然的聯系。然而據許多老師反映,很多家長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對待孩子的心理,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上學後全權歸老師教育,有的家長雖教育了卻適得其反,有的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的心理起到了逆向引導作用……近日,記者為此走訪了市內多所幼兒園和小學,了解眼下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現實教育關系。

  誤區一:家長放權依賴學校

  “老師啊,我的孩子不懂事,以前我們教育的不好,現在你只管教育他,不聽話就打,千萬別手軟!”這是不少小學乃至中學老師都聽過的一句話。田家庵區某小學三年級班主任告訴記者,每當新學期伊始或是家長被請來學校時,很多家長都會委屈但“堅定”地送上這麼一句讓老師們哭笑不得的話。家長如此放心地將孩子送到學校並交給老師管理,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心態?一家網站對抱有此種想法的家長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約73%的家長認為孩子的成長以及教育完全依賴於學校,而跟家長沒有太大的關系;24%的家長因為工作、瑣事等而無法顧及孩子;只有約3%的家長,純粹是因為想給孩子更寬敞的發展和教育空間,而決定將管理權交給學校。

  淮南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許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是沒什麼想法和心理的,只有上學了、接觸社會了,才需要去注意和加以引導”,這其實是不正確的。該人士表示,0-6歲,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孩童在上學前就深深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並養成很多習慣和思維模式,其中最大、最主要的環境便是家庭,最直接影響孩子成長以及引導孩子心理的人是父母而非別人。將孩子的心理培養以及成長關注問題推向學校和老師,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

  誤區二:否定孩子過度施壓

  洞山一所小學的一位語文老師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在課程進行到“愛爸爸媽媽”的內容時,他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學生中有多少人愛自己的父母?結果顯示,全班只有5個人表示自己愛父母,詢問他們愛父母的原因,大多都是爸爸經常帶自己去吃好吃的,媽媽平時給很多零用錢,等等。隨後,這位老師又詢問了孩子們為什麼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其中一個小姑娘振振有詞地說:因為媽媽也不愛我!這位小女孩稱,她媽媽總是對她說“早知道你這麼不聽話我當初就不要你了!”、“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多乖,你就不能學學人家嗎?”、“你好好考試,考100分媽媽帶你去吃肯德基啊!”……小姑娘很“大人”地表示,媽媽根本是不愛她的,對她好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要好好學習、好好考試,所以她也不愛媽媽。

  在采訪中,一位心理咨詢師用最淺顯易懂的道理向記者介紹道,很多家長並不是不懂得要去教育孩子、要去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而是根本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去引導和影響。生活中,90%以上的家長都會苦口婆心地勸自己的孩子:“爸爸媽媽這麼辛苦工作,起早貪黑的還不都是為了你?你不考上大學能對得起我們嗎?你就不能比班上某某考的好嗎?……”久而久之,這樣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委屈、自責、愧疚,還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壓力積澱在心中,容易形成自我否定心理。孩子們一方面會認為,自己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所考的分數和成績;另一方面,如果不能考高分,自己就對不起父母、對不起他人,這樣還不如“一死了之、早早解脫”。許多學生自殺的例子關鍵就在於這裡,往往都是從小便積累起來的心理壓力得不到合理釋放。這位心理咨詢師表示,家長們千萬不能忽視對孩子說過的每一句話,許多時候本以為在積極引導,其實卻可能起到了反作用。許多父母總在埋怨孩子不理解他們,真實真正不理解孩子的是父母。

父母你會做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嗎?

  誤區三:忽視言行遺患無窮

  在今年1月召開的淮南市政協會議上,一位教育界人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所有孩子都是一面鏡子,他所映射出的問題其實就是父母存在的問題。”

  田家庵某小學班主任對記者說,二年級的孩子有許多已經懂得用武力去解決這個問題了,動不動就揮拳頭,老師將其喊到辦公室責問的時候,稚嫩的孩子振振有詞地說,他爸爸在家平時就是這樣做的。這位班主任很無奈地表示,幾乎所有親眼目睹或者親身經歷過家庭暴力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暴力傾向。

  記者就此采訪了市政協委員、心理咨詢師樊小燕,她為記者進行了分析。“孩子生下來都是一樣的,餓了渴了都會哭,但為什麼長到三四歲的時候就截然不同了呢?”樊小燕說,有的小孩很勤快,有的卻學會了偷懶;有的很誠實,有的卻總是撒謊;有的只是哭鬧,有的卻不時對他人進行威脅……這些其實都是父母在不知不覺中灌輸給孩子們的,即便有很多是無意識的,但是對於還不能夠辨別是非、對錯、好壞的孩子來說,他們都“照單全收”了。有時候甚至是一個手勢、一個眼神或是一種態度,孩子們都能牢記在心裡並做出分析,如果父母不能夠認真規范自己的言行,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將是一本分不清利弊的“糊塗賬”。

  樊小燕給記者舉了個形象的例子:第一天孩子做了件錯事,媽媽狠狠地進行了批評,而第二天孩子又將這件事做錯了,但恰好這位媽媽當天心情非常好,想想事情也不大就算了吧,孩子因此躲過了一次批評。但孩子也許從中便會考慮:同一件事情當天和頭天都做錯了,但結果卻不一樣,也就是說,這件事不重要,自己也不重要,媽媽對自己的態度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媽媽的心情!在生活中,許多很小的事情並不會讓人在意,可是也許就是這麼一件無意識的小事,可能會導致孩子從此後不重視自己、認不清自己,甚至學會了一味地迎合父母的心情,從而隱藏了內心深處的態度。

  專家觀點:多理解多鼓勵以身作則

  “我們平時管的也挺嚴,可是孩子就是不聽話、不學好,我們該怎麼辦啊?”采訪中,樊小燕稱經常會有家長向她提出這樣的問題,隨後她又為記者設想了幾種情形。

  情形一:孩子考試只考了60分,家長勃然大怒:“我們平時這麼忙、這麼累為了什麼?你考這麼少對得起我們嗎?看看人家某某考了滿分,你怎麼就考不到呢……”很難想象孩子經常這樣挨父母訓斥的情況下,此後成績會有所提高,因為父母這樣的批評會讓孩子認識不到自身的重要性,會覺得自己應該為父母而活著,有的甚至對父母話語中所提到的同學產生嫉妒心理,甚至是反感和憎恨。

  “寶寶,這次你雖然只考了60分,但媽媽相信這不是你的真實水平,你下次一定會考的比現在好,對不對?媽媽知道寶寶平時很用功,只要寶寶再努力、再細心一點,也會和某某一樣考滿分對不對……”如果換成這樣說呢?對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鼓勵,會讓他們意識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情形二:家長或老師平時經常教孩子要有“愛心”,可是現實中遇到乞丐或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時,有的家長會帶孩子遠遠走開,有的甚至會嘲弄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在這樣的情形下,能指望孩子從父母或老師口中真正理解“愛心”的含義嗎?父母只有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形成良好的心理。

  樊小燕告訴記者,要問如何教育孩子,其實這是一門大學問,永遠都沒有一個精准的准則。父母只有根據自身實際,不斷地豐富和充實自己,多深入孩子內心為其著想,多理解孩子,多鼓勵孩子,並在生活中處處以身作則、帶頭示范,只有這樣,才能擁有一份合格的“上崗證”,才能正確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寶寶吞食異物 5大預防措施要做

寶寶吞食異物預防措施一:輔食盡量細碎  寶寶在4-6個月齡時,爸爸媽媽就要根據寶寶的發育情況進行輔食添加了。這個階段的寶寶咀嚼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所以輔食添加要盡量細碎軟爛,已米糊和蔬果汁為宜,蔬果類輔食也最好

父母要注意小嬰兒的交際表現

很多父母以為,寶寶上幼兒園了才會開始學著交朋友,其實不然。  4個月的妞妞正躺在小床上東張西望,棒棒(9個月)“駕駛”著學步車橫沖直撞地沖了過來,正好撞到了妞妞的小床上,妞妞的媽媽在房間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