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健康寶寶的成長涵蓋了嬰幼兒的營養、健康、智力開發和情感培養等多方面的知識,年輕的父母們怎樣才能正確的學會這些育嬰知識呢?下面讓小編為父母的育兒生活提供最實用的參考信息,讓年輕父母“輕松做爸媽”!
兒童心理行為健康教育與促進
兒童心理問題現狀
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家庭對孩子的培養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愛心,但是家長們大多對孩子的身體成長、智力開發和文化、藝術等教育予以足夠的關注,卻往往忽略了那些潛在的兒童心理發育問題。目前,我國兒童心理問題發生率已經上升到10-20%,因此,家長和老師在關心孩子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的同時,是不是也該關注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
學齡前兒童即存在心理問題
學齡前兒童指的是3-7歲的兒童。隨著兒童神經系統的發育,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情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此期兒童活潑好動、情緒穩定性差、好奇心強、易沖動、自制力差、易受暗示、易沖動,對情感和情緒的調節性較差,易出現好發脾氣、攻擊性行為、破壞性行為、吸吮手指等緊張性行為等,家長不要以為孩子小,吃飽、穿暖就行了,而要注意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關注兒童的各種心理需求,努力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
6-7歲兒童心理問題突出
近年來,心理學家對兒童的調查顯示,6-7歲的兒童心理問題最多,檢出率為18.63%,他們剛剛入學,一時難以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難以克服與熟悉的老師和幼兒園小朋友的分離焦慮,容易膽怯、情緒不穩定。進入小學接觸到全新的學習內容,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學習困難甚至厭學情緒,此時家長要注意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對孩子的情緒及時疏導。
心理障礙已成為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頭號大敵
我國城鄉不同類型學校學生的心理狀況調查發現,16.79%的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其中,小學生9.7%,初中生13.76%,高中生18.79%,主要表現在學習困難、焦慮、抑郁、行為障礙、睡眠障礙等方面。然而父母過分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忽視孩子的心理壓力和心理需要,導致了親子關系的疏離,一些處於萌芽狀態的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結果會導致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兒童心理問題的常見原因
一、特殊的社會轉型造成事實家庭親情分離
離婚率增加,父母離異前的爭吵導致孩子接受的負性情緒較多,單親家庭的孩子易出現過分早熟,對人冷漠、交往不良、敵意和品行障礙等;家長在外地工作,留守兒童大多數處於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可塑性強,自制力差,如果缺乏成人適當的約束和科學的引導,很容易形成任性、自我為中心、自私等性格,也有部分兒童紀律松弛、行為散漫、固執倔強,出現學習困難。
二、母親孕、產期情緒差的孩子心理問題多
母親孕期的身體和情緒狀況,對胎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和身體發育都會產生影響;母親患病或情緒不好如果持續到哺乳和養育階段,會影響養育方式,自身緊張、焦慮的情緒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三、獨生子女心理問題多
獨生子女出現心理問題最多,主要表現在一些生活優越、學習比較好的孩子身上,他們經受不了挫折,考試成績不理想、同學關系出現問題等都會使他們出現心理問題;平日在家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剛剛上幼兒園、小學時,無法適應、融入到學校的大環境,一時無法接受老師、同學對自己的"不關注",從而出現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
四、學習壓力大,孩子心理承受力不足
在升學、就業、人才選拔等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考試無疑是學生所面臨的重大生活事件之一,很多學生都會或多或少地產生一些焦慮情緒,如果家長和老師給孩子的壓力過大,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足,就會導致考試焦慮、學校恐怖、甚至厭學。
五、家長對於兒童心理行為異常的認知誤區
1.很多家長把孩子的學習作為第一要務,對待孩子的心理或行為異常常常走入兩個誤區:
孩子"脾氣大、好動、愛打人、認生等,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長大了就會好了",從而一直期待孩子長大、變好。當孩子與其他同齡兒童差距越來越大時,才去就醫,而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已經受到傷害。
2.孩子可能有一些問題,但通常把這些問題簡單化,期待是"體內缺東西"造成的,希望補點兒微量元素就好啦,可是根本的問題被掩蓋下來沒有得到解決,有可能行為問題進一步嚴重。
心理健康的標准或含義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此定義提出了健康的三個要素:
1.無軀體疾病;
2.無心理疾病;
3.具有適應社會的能力。
判斷兒童的心理健康的10個方面
1.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與同學、老師或其他成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樂於與人交往、樂於幫助別人,對自然環境中的氣候變化、不同的地理環境條件及生活環境中的各種變化有適應能力;
2.健全的個性:開朗、待人坦誠、意志堅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行為符合社會規范;
3.情感和情緒穩定協調:有積極樂觀的情緒,熱愛學習和工作,對生活充滿信心;
4.智力正常:能勝任學習與工作任務,從事正常的生活和活動,並保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上。一般智力商數在70以上(包括130以上的超常兒童)都屬於此列;
5.行為協調:兒童的行為能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並與兒童的年齡及角色身分相稱;
6.適度的反應能力:對於周圍環境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能作出適度的反應,遇到突發事件時下有一定的應變能力,采取和年齡相適應的解救措施,而不是退縮、逃避現實;
7.心理特點符合實際年齡:由於受身體狀況和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生理年齡可以與實際年齡不相一致;但要求兒童的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及實際年齡相一致,既不表現過於少年老成,也不過於幼稚。
8.良好的自我意識: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不僅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有符合實際的發展目標;
9.注意力集中;
10.完好的感知能力。
![]() |
父母如何對小孩使用心理暗示 |
![]() |
寶寶不肯睡覺哭鬧不停怎麼辦?
1、嬰兒腸絞痛 嬰兒腸絞痛,出現腹脹、腹痛、排氣多,引致睡眠不安、易哭鬧等,但不影響嬰兒的生長,也就是說體重長得好,甚至因為寶寶頻繁哭鬧,讓爸爸媽媽以為是餓了,所以就頻繁喂養,結果導致寶寶體重增長過快反而變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