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欺負我的?
小時候:

“對門家的小強跟你同歲,已經會認三百多個字了,你連斗大的字不認識一筐。”
“張阿姨的兒子比你還小幾歲,人家卻彈得一手好鋼琴……”
“你的幾個小朋友都在英語比賽中拿了獎,你怎麼只捧回了個紀念獎……“
長大後:

“看人家隔壁謝小帥,跟你一樣大的,都買車買房了!”
“那個高中跟你同班的曉媚,人家連大學都沒讀呢,竟然嫁了個高富帥!你到現在怎麼連個男朋友都沒有。”
比來比去,對孩子的指責代替了欣賞,殷切期盼變成了恨鐵不成鋼,父母的心裡也逐漸失去了平衡。
比來比去,孩子的耐心蕩然無存,長此以往,孩子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不再信任父母,因為他們從家長的批評中會得到這樣的暗示:爸媽不喜歡我,爸媽喜歡“人家”。
細數“別人家的孩子”對寶寶造成的傷害
1.產生自卑心理
家長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很多時候都是通過宣洩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來表達,比如“隔壁的小明和你同年級,怎麼人家回回都考100分,你怎麼90分都沒拿到過幾次,每天就知道看電視玩游戲…”孩子長久生活在這種家庭氛圍下,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會受到傷害,孩子還可能就此產生孤僻的性格。
2.破罐子破摔心理
家長要是想比較,永遠都會有優於自己孩子的存在。過度的比較會可能會將孩子打入谷底,最終喪失向上的動力。孩子每天都被反復提示自己不如別人優秀,最終很可能就會破罐子破摔,想著反正怎麼努力都比不過。
3.迷茫和不快樂
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一直都在和別人作比較,就會習慣將超過別人、贏得競爭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很難獲得快樂,也容易在競爭中迷失自己。
4.攀比的不良示范
家庭方方面面的教育,對孩子都可能產生深遠長久的影響。家長愛比較,小孩可能也就會學會攀比,這樣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種不良的示范。

“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較。”教育孩子時,要承認孩子間的差異,學會欣賞和尊重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最後,說到“別人家的孩子”,你希望自家孩子給你什麼樣的回應?
回應一:
“對門家的小強跟你同歲,已經會認三百多個字了,你連斗大的字不認識一筐。”
“哎,你看別人家的爹媽……”
回應二:
“張阿姨的兒子比你還小幾歲,人家卻彈得一手好鋼琴……”
“可我從來沒覺得別人家的父母好呀,我就覺得你們最好。”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