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多動症的病因有哪些
1、神經遞質系統
研究資料表明本症可能與中樞神經遞質代謝缺陷有關,近年來相繼提出了DA、NE及5~HT假說。患兒血和尿中DA和NE的代謝產物低於正常兒童,提示5-HT功能失調。另有研究發現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增高與尋找新奇的行為及動作有關,兒茶酚胺氧位甲基轉移酶(COMT)活性增高與注意缺陷和敵意有關。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5-HT)3種神經遞質在多動障礙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Gray認為個體內存在行為促進系統(BFS)和行為抑制系統(BIS),BFS是一個廣泛的行為系統,其功能是促進外向行為、性行為和攻擊行為為主動適應環境,其生化基礎為中腦多巴胺系統。
功能是“比較”現實環境和所期望的行為,“抑制”BFS的不適當行為,由中隔海馬系統中的去甲腎上腺素和5-HT共同完成。一般來說,BFS/BIS即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加5-HT的相對強度影響某一時點的行為。強BIS兒童表現為注意力持久和對環境的良好辨別能力;反之,BFS相對較強時,則注意力難以保持,外化行為較多,臨床上類似多動症的表現。
2、遺傳因素
在家系研究調查中發現,發現本症具有家族聚集現象。多動症兒童的生身父母兒童期患多動症,成年後患癔症、社會病態和酒精中毒較正常兒童父母多。患兒的雙親患病率20%,一級親屬患病率10.9%,二級親屬患病率4.5%。單卵雙生子同病率5l%~64%,雙卵雙生子同病率33%。
3、社會心理因素
環境、社會和家庭因素有學者認為不良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環境與境遇性(situational)多動有直接因果關系,而對持續性(pervasive)多動則主要起誘因作用,但對兩者的預後影響均大。這些因素包括:不良的社會風氣和同伴影響、家庭經濟困難、住房擁擠、家庭不和睦、父母關系不和或離異、教養方式不當、過分溺愛或放縱、父母性格不良、母親患癔症或抑郁症、父母有反社會行為或物質依賴、家庭成員對兒童的身體或心理虐待、兒童的需求不受重視、童年與父母分離、教師教育方法不當等因素均可促使多動症的發生以及持續存在。
4、發育延遲
臨床觀察發現,多動症兒童常存在精細協作動作笨拙,左右辨別不能,視、聽轉換困難,空間位置覺異常等神經系統軟體征。並常伴有開口講話晚、語言發育延遲、言語功能異常、口吃、功能性遺尿或遺糞等問題。許多研究認為這可能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成熟延遲,或是由於大腦皮質的覺醒不足所致。
5、其他因素
各種原因所致的輕微的腦損傷,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都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動過度。維生素缺乏、食物過敏,食品的調味劑、添加劑,血鉛水平升高,血鋅水平降低等也可能促使產生多動症。
多動症的飲食原則
1、少食含酪氨酸的食物,如掛面、糕點等。少食含甲基水楊酸的食物,如西紅柿、蘋果、桔子等。飲食中不要加入辛辣的調味品,如胡椒之類,也不宜使用酒石黃色素,如貝類、大紅是、柑榄等食物。
2、小兒多動症的飲食應該多吃一些含鋅豐富的食物。因為鋅是人體內的微量無素,與人體的生長發育密切有關。鋅缺管常使兒童食欲不振,發育遲緩,智力減退。研究發現,學習成績優良的學生,大多數頭發中鋅含量較高。
2、多食含鐵豐富的食物。因為鐵是造血的原料,缺鐵會使大腦的功能紊亂,影響兒童的情緒,加重多動症狀。因此多動症孩子,應多食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肝髒、禽血、瘦肉等。
家長要知道,小兒多動症的飲食盡量不要吃一些含鉛食物。鉛對兒童的危害性相信家長們都有所耳聞,鉛可使孩子視覺運動、記憶感覺、形象思維、行為等發生改變,出現多動,所以多動症患兒應少食含鉛的皮蛋、貝類等食品。
4、少食含鋁食物。過多食用鋁元素可以導致兒童的智力下降,記憶力減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動症患兒應少吃油條,因為制作油條需要在面粉中加入明礬,而明礬的化學成分為硫酸鉀鋁。因此,吃油條對小兒的智力發育不利。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
![]() |
孩子養成壞習慣的罪魁禍首
壞習慣往往是一種頑疾,一旦形成,改起來就難了。並非每一個孩子都幸運能夠輕而易舉地改掉。所以做家長的與其坐待孩子形成壞習慣後再費盡心思地幫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壞習慣的家庭成因,早做預防。這在家庭教育中顯得尤為實際 |
![]() |
小兒麻痺疫苗要接種第二次嗎
僅僅一次無法達完全免疫之效。小兒麻痺之所以必須服用兩次,其原因在於僅喝一次並無法達到完全免疫之效果。通常第一次服用之後,至少須等上八個星期才能服用第二次。倘若第二次因某種緣故而無法服用疫苗,我認為無論如何都應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