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不好那不好,你給某某當媽去吧!"
媒體曾刊出一位13歲孩子的抱怨:"我的爸爸媽媽都是中學裡的優秀老師,他們老愛說:'你看你們班誰誰學習的時候就很細心,你怎麼就這麼粗心呢?'這一點讓我非常反感:親爹親媽,我從來都沒拿你們和別人家的爸媽比較過。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在你們的眼中就是最好的?"
北京布谷鳥心理咨詢中心謝際春老師表示,"別人家的孩子"盛行,因為家長們掉進了幾個心理陷阱:第一,求全責備,希望自己的孩子集天下優點於一身;第二,父母虛榮、愛攀比,孩子成了給父母臉上增光的工具;第三,傳統上,中國父母受棍棒教育的影響深刻。現在的父母不打孩子了,但還是習慣用找缺點批評的方式教育孩子。
在父母眼裡,"別人家的孩子"總是特別優秀,但其實這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戰術,不少父母都希望通過這種"激將法"讓孩子意識到天外有天,激發孩子不斷上進,家長陳女士就表示:"我之所以會常常將孩子與其他人對比,主要是希望孩子有個學習榜樣,在對比中進步,激發斗志!"
但大多數孩子不會喜歡父母的這種做法,這會增加他們的心理壓力。在重慶的調查中,12歲的小倪(化名)就對父母攀比孩子有著頗多微詞,"我媽老說我不好,動不動就拿我跟其他同學比,好像我一個優點都沒有。後來我對她說,我這不好那不好,你給某某當媽去吧!"
"別人家孩子"的的後果:孩子充滿自卑、攀比
在近年來各種孩子心理問題的報道中,孩子的自卑心理和攀比嫉妒心理一直是熱點話題。但很少有人會想到,不少孩子的自卑、攀比心理,正是來源於家長們的"攀比",尤其是來自各種"別人家孩子"的口頭禅中。
有心理學家指出,家長的本意是通過赤裸裸的對比激勵自家孩子知恥而後勇,進而期望是打造理想的孩子,卻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你不夠優秀"的心理暗示,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其真實的效果往往是自己的孩子陷入陰影,對自身缺乏肯定,逐漸出現自卑心理。據媒體統計,那些父母總是拿別人家孩子又考了多少分來說事,教訓自己家孩子繼續努力的,往往孩子的成績會一直都難見起色。
"盲目的攀比,本身就是自卑,也給孩子種下了攀比心理的種子。"一些媒體也指出,家長們盲目的攀比是因為沒能正確認識到個體生存的獨特性。而且父母盲目的攀比,還在無意中把自己未達成的心願、自己的焦慮都轉嫁給了孩子。在這種壓力下,孩子會逐漸在意他人的看法,有意地把自己和他人進行比較,進而在生活水平、面子、消費等其他方面都產生類似的攀比心態。
不少教育專家認為,父母的眼裡、心裡,應該有鮮活的、真實的自家孩子,哪怕他有些小毛病小缺點,卻也是獨一無二的那一個。只有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盡快走下神壇,不再在盲目比較中以親情之名輕易傷害孩子的自信和尊嚴,孩子們才能擺脫各種標准"符號"的束縛,才能成為一個自由發展的人,成為一個真正健康的人,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
![]() |
如何解讀嬰兒神奇的記憶之旅
嬰兒的記憶就像一個有許多小抽屜的巨大櫃櫥!科學家們試圖打開這些小抽屜,觀察裡面的內容。讓我們跟隨科學家的發現去進行一次“記憶”之旅。 讓我們想象一下,假如嬰兒沒有記憶,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
![]() |
兒童預防接種的九大禁忌
體溫超過37.5℃,有腋下或淋巴結腫大的小兒不宜進行預防接種,應查明病因治愈後再接種。因為發熱可能是流感、麻疹等急性傳染病的早期症狀,此時接種可能會加重病情,並可影響免疫力的產生; 患有嚴重心、肝、腎疾病和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