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的弟弟向哥哥學

孩子是最偉大的作品,媽媽有責任創造溫馨的家庭環境,讓他們體會愛。王江利子說,大部分日本家庭都有兩三個孩子,“我的大兒子現在5歲,小兒子2歲半,讀小學前是最重要的護理期,培養教育小孩是我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在江利子眼中,中國媽媽直爽,熱衷教育孩子。而江利子顯然更謙遜,生活自立的細節培養更嚴格。每天從起床開始,穿衣服、洗臉、刷牙、吃飯……媽媽會站在一旁看著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歲多的小兒子能行嗎?媽媽沒有心軟的意思。“弟弟不會做的都會學著哥哥的樣子做。有些確實不能做的我才會幫忙。”江利子告訴記者,日本人很多都是多個兄弟姐妹,父母照顧不過來,所以小孩子必須要學會做自己的事情,往往都是從兩三歲開始訓練。
比大人少穿一件
習慣比排名更重要
江利子曾是一名兒童英語培訓老師。她告訴記者,剛當媽媽時還是有些不知所措。曾有一度要求過於嚴格,小朋友壓力太大,反而在幼兒園表現不好。
現在,江利子家裡的牆上貼了兩張簡單的表格,分別羅列了哥哥與弟弟必須自己完成的事情。表現好就可以得到五角星。“弟弟一定要做的是自己穿脫鞋子、上廁所,哥哥的要求也只有短短的幾條,其中包括不能欺負弟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得到五角星就會很開心,鼓勵式教育反而效果更好。”
面對杭州遍地開花的早教班、興趣班,江利子表示小有“鴨梨”,不過最重要還是習慣,這才是讓孩子們受益終身的。“比如排隊時一定不能插隊、不亂扔垃圾,力所能及地進行垃圾分類。”
而提及傳說中的“耐寒鍛煉”,江利子說,這其實是對孩子不過度保護的表現。“小孩的體溫比大人高一點,活動量又大,如果穿得太多,出汗了反而容易感冒。”江利子的做法是讓孩子比大人少穿一件。
和孩子們一起玩
廚房裡的小小男子漢

說起育兒經,江利子說的最多的就是“一起玩”!這幸福的一家四口是吳山廣場的老客人。“每個周末都是familyday,我們去練武術、爬山,在家裡舉行小朋友聚會,彈鋼琴,下廚房等……總之,就一起玩!”江利子說,平時做料理的時候,兒子們都要打下手,比如擺西蘭花、切蔬菜、攪拌、下面條等。
很有一手的江利子還成了兒子所在的新華實驗幼托園竹竿園區的家長講師團團員。不久前在幼兒園組織的親職培訓上,她給中國媽媽們“上了一課”:教家長們制作日本最著名的5種壽司,讓所有中國家長慢慢體會到,她口中的“一起玩”其實就是“不重結果重過程”,在成長的過程中親子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江利子說,讓孩子們下廚房也是日本比較流行的一種聚會模式。而全職媽媽們可以借機交流,不會覺得與社會脫節。江利子說,越來越多的日本女性,在孩子上小學後回歸職場,“我學中文一年多了,希望有機會可以在杭州當日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