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敏敏(化名)是個乖巧的小女孩,可媽媽蔣女士近來發現女兒脾氣變壞了,甚至有些暴力。蔣女士說,敏敏總把家裡的小貓咪從角落裡拽出來,再拎住尾巴倒提起來,看小貓咪不住掙扎起來,就重重地丟到地上。此外,外婆家養的金魚,也被她抓出來丟在一旁,然後蹲在一旁看魚掙扎。

“起初發現女兒虐待小動物,只是責備了幾句,也沒放在心上。”蔣女士見敏敏不悔改,這才著急了。孩子平時很聽話,怎麼對小動物就粗暴殘忍呢?
日前,蔣女士找到武漢市心理醫院專家咨詢。兒少病區馬均主任通過交談得知,孩子爸爸性格比較急躁,女兒吃飯、穿衣動作慢了一點,就大發脾氣。偶而夫妻倆也會吵架被敏敏看見,於是對爸爸更加害怕,不願讓他帶。

馬均解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敏敏虐待小動物的行為是兒童心理障礙的表現,實際上是孩子發洩心裡郁悶、緩解緊張情緒的方式。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認知能力還比較差,表達的形式比較簡單,也未形成較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敏敏的表現多半是家人粗暴的性格和不良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的壓力過大造成的。
馬均說,糾正孩子不良行為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要學會用愛來撫平孩子心靈的傷口,平時注重在精神上多關心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安全。同時,家長教育孩子時要有耐心,多考慮孩子的感受,別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改掉虐待小動物的行為,要激發他們對動物的愛心和同情心,必要時候配合使用一些獎懲方法來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