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的大地震,對所有心理的震撼是顛覆性的。最基本的生存感,各種社會身份,維系自我的物質,自救和互助的常識,在短短的時間裡,突然被剝奪。身在安全地域的我們,除了調節自己的心態,更重要的,是幫助那些更靠近災難的人。災難不可避免,唯有一步步的行動,能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從陰影中走出來。
安全環境中
和災區失去聯系,各種可怕的想象,會主導我們的情緒。中山大學心理學系程樂華老師解釋說,心理上,我們急需一個完整的印象,但是沒有足夠的信息,於是,負面情緒占據了整個印象。
災區外主要的心理困擾:
絕望。沒有足夠的信息。
焦急。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悲觀想象。將過往的災難事件串起來,害怕再次發生。
減少悲觀的想象,首先明確自己的位置。心理所承受的震撼、焦慮和壓力,從發生災難的地方向外逐漸減弱,在安全的環境裡,沒有求生壓力,我們更容易冷靜。華僑醫院精神心理科徐伊醫生指出,降低焦慮的好辦法是做事。悲觀的猜測,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
首先,看新聞,了解災難的最新情況,補充一些有用的信息。
其次,想一想,在心理壓力的圓環中,離自己最近的人有哪些,從幫助他們做起。
第三,對災難的擔心,是心理敏感時期的想象,會隨著時間而減淡。
另外,徐醫生提示,不要誇大災難的影響。維持正常的生活,也是一種幫助。
和孩子一起了解災難
年齡小的孩子,生活經驗和知識還不充足,災難對他們來說,更加難以消化。即使遠離災區,也會感到害怕: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遇到這樣的事,我怎麼辦?誰來救我?這些擔憂如果不及時消除,可能造成長期的心理困擾。徐醫生提示,讓孩子有安全感,要主動和他們討論,讓他們明白,災難是怎麼回事。
和孩子討論下面的事:
發生了什麼災難?
災難是怎麼形成的?
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發生了,我們就要面對。
發生災難時怎麼自救和互助。
另外,借見災難,孩子也有機會了解,對生命的尊重,不僅僅只在自己的安全。一位小男孩在看了抗震的報道後,詢問媽媽,該如何幫助受災的人。關心別人的困難處境,了解給予幫助的方法和渠道,學會把自己看重的東西,給更需要的人,對孩子的成長很有意義。
如何給災區內的人減壓?
一位地震中的幸存者說,最可怕的,是和外界失去聯系。而現場的救護人員,是最早接觸的人。徐醫生指出,救援時,和幸存者的溝通,能給他們安全感。告訴幸存者發生了什麼事,已經有救援行動,以及下一步要做什麼。
推薦閱讀:
狂犬疫苗打一針可以嗎?
寶寶嗆奶後如何急救?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吃什麼食物好
乙肝疫苗的有效期是多久
2歲寶寶便秘可以每天喝蜂蜜水嗎?
![]() |
全球疫苗聯盟 將為3億兒童提供免疫接種
此次會議上,中國、阿曼、卡塔爾和沙特阿拉伯首次向Gavi捐款。中國政府承諾,在2016—2020期間捐款500萬美元。以此之前,中國一直是“受援”國,此舉對於中國在全球健康和 |
![]() |
家庭小兒肺炎的護理方法
環境最重要 居室環境要安靜、整潔,室內每1小時通風換氣一次,保證空氣清新;室內溫度控制在20℃左右,相對濕度以60%為宜。如果室內溫度過高,就難以保證適度的濕度。遠離高危人群肺炎盛行期不要帶寶寶到公共場所,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