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在嬰幼兒時期表現出很明顯的心理氣質,不同氣質類型的嬰幼兒的養育方式和心理輔導方式也應有所不同。我們來關注如何對不同氣質的嬰幼兒的心理輔導吧。
一、易養型氣質嬰幼兒的心理輔導
總體來說,易養型氣質孩子的父母是比較輕松的,因為孩子生活有規律,性情開朗,容易適應環境,對事情的反應比較平和。只要父母盡心養育,注意營造相互愉快的環境,不用費太多神,孩子就長大了。
但是,父母千萬別忽視易養型氣質的孩子也有消極的一面,他可能有時即使不舒服或不適應,也往往不容易露在表面,或表達不明顯。如果父母不認真觀察或把孩子的表現不當回事,就會耽誤孩子的病情或讓孩子受到冷落。
教養對策:對易養型氣質的孩子,父母平時要多留心他的身心情況,尤其是對孩子的輕微抱怨或申訴均應予以查問,讓易養型氣質的孩子全方位健康成長。
二、困難型氣質嬰幼兒的心理輔導
困難型氣質孩子的顯著特點是好動,即動作多,頻率較快,精力特別旺盛。這並不是寶寶故意這麼做,而是孩子固有氣質的表現。
心理輔導:面對困難型氣質的孩子,采取嫌煩、抱怨、聽之任之、訓斥等做法都是不適當的,父母應對孩子進行有意識的引導。
1.讓孩子釋放能量
訓練方法:
①只要孩子能夠自己做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做,比如吃飯,穿衣,大小便,幫父母拿襪子、鞋子、梳子、毛巾等。孩子開始可能做不好,父母要以最大的耐心引導他,反復地做,使孩子有釋放能量的機會。同時,父母還要為孩子每個行為的成功完成給以稱贊。
②父母每天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做游戲、玩玩具、塗鴉等,結束後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紙筆並放到指定地點。這樣既培養孩子從小就養成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又讓孩子有釋放能量的機會。
③必要時父母定期帶孩子參加滑板等感覺統合訓練課程,有利於孩子大腦皮層協調性的發育。
2.及早養成生活的節律性
困難型氣質孩子的生活規律性相對較差,這種無規律的生活不僅讓家裡成員難安寧,而且孩子自己也難適應各種不斷變化的環境,容易出現體質差和易患病等狀況。所以,父母首先應訓練孩子的生活規律性,讓孩子的飲食、睡眠、大小便等生活習慣從雜亂無章變成有規律有序。當生活有了規律性,孩子的任性、適應慢、情緒不穩定的缺點就會慢慢減少,而反應快、情感豐富、精力好的優點就會凸現出來。
訓練方法:
①注意喂養和飲食:孩子1歲後盡可能使其飲食有規律。定時喂養,科學化飲食,多飲水,多吃新鮮食物,避免吃加工包裝食品(內有添加劑、食物色素和穩定劑等)和各種飲料、冰激凌等。
嬰幼兒氣質與早期教育
②規律性運動:幫助、引導孩子每晚睡覺前慢運動20~30分鐘。
③保證睡眠:早起床(早晨6︰00~6︰30起床),早睡覺(晚上9點左右睡覺)。晚上睡覺前父母與孩子交流(講故事、聽音樂等),培養孩子睡覺好心情。
④規律性大便:養成每天大便1次,最好有固定的大便時間。
三、發動緩慢型氣質嬰幼兒的心理輔導
發動緩慢型氣質的孩子在1歲之內是比較靜的,不大好哭,也不太愛笑。拿出新買的玩具,孩子並沒有父母預想的那麼高興,但孩子還是拿在手裡,經過審視一些時間後,才逐漸表現出對玩具喜歡或不喜歡的心情。
這種孩子做事情認真、思想集中、不露聲色,但接受和適應新東西較慢,有時會被父母誤認為孩子反應遲鈍或笨;同時行為抑制、社交能力差、對環境情緒反應強烈,表現膽怯、淡漠、孤僻等。
教養對策:
·給孩子制造預先准備的機會。例如家裡要來朋友,在朋友沒來之前,先對孩子介紹朋友的情況,朋友是什麼樣的人,朋友和父母關系如何親密,教孩子如何禮貌接待朋友,預先給孩子設計一下交流用語,等等,這樣孩子就預先熟悉了即將發生的事件,在孩子的大腦裡有了印象。當朋友到來時,父母盡可能鼓勵孩子與朋友接近,並及時表揚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這樣就使孩子很快拉近了與朋友的距離。
·5~7個月的孩子常有怕生的表現,見到生人會大哭,怕生人碰,這是正常的。但1歲以後孩子如果仍然很怕陌生人,很怕新環境,或對新的物品總是高度警惕,不敢接近,總愛黏著家人等,就已經顯露孩子的發動緩慢型氣質了。
訓練方法:
①有意識帶孩子與同齡孩子或稍大些的孩子一起玩;
②引導和鼓勵孩子與其他孩子交換玩具或物品,讓孩子體會交換的樂趣;
③引導和鼓勵孩子在人多的場合說話、表演、傳播信息等,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同時給孩子向外表露的機會。這樣就可以讓孩子逐漸大方起來,避免孩子以後發生孤僻或自閉等心理問題。
每個兒童都有他自身的氣質特點,家長和教師在撫養、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尊重,依據不同的氣質類型采取相應的方式,才能使兒童快樂、健康地成長。
0~3歲嬰幼兒氣質表現出一定的個體及群體間差異,了解孩子的氣質特點對教養實踐具有啟示意義。在准確了解孩子的氣質類型及其各維度的不同特點後,教養者更能理解嬰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欣賞嬰幼兒各具特色的表現;更加心平氣和,從而做到耐心等待、適時引導;更加有意識地使自己的要求與嬰幼兒的氣質相協調,從而激發積極因素,回避消極因素,讓嬰幼兒感覺寬松、自主,產生調適良好,發揮出最佳狀態,預防行為問題的發生。
四、0~1歲嬰兒認知能力培養的有效策略
與聽感知和視感知相關的訓練內容包括了絕大部分認知能力訓練的基本內容,本節主要介紹與培養聽感知和視感知相關的訓練內容。
(一)新生兒期的相關內容
1.與視感知相關的訓練
清醒狀態下,孩子仰臥在床上,家長拿著紅色絨線球距離小兒15厘米左右,慢慢抖動,使毛線球進入嬰兒視線,然後慢慢左右移動,引導孩子跟著紅球轉動。訓練嬰兒追視紅線球時,如果視線中斷,家長應稍停片刻,再重新拿著紅色絨線球,等待嬰兒視線再次注視毛線球後,慢慢從中間移向左邊或移向右邊。
母親用自己的臉引起嬰兒的注視,媽媽把臉慢慢地移向左,再慢慢地移向右,引導嬰兒用眼睛追隨著看母親臉的方向,並逐漸引導嬰兒仰起臉向上方追視。
追視訓練注意事項:每次追視訓練時間不能過長,一般1~2分鐘左右,否則容易引起孩子視覺疲勞;新生兒眼睛和追視的玩具的距離為15~20厘米。
2.與聽感知相關的訓練
剛出生的新生兒由於中耳鼓室尚未充盈空氣,加上外耳道中可能有少許羊水,因此聽力相對稍差,出生後24小時的新生兒對聲音的刺激已有反應。
家長手拿能發出聲響的玩具如搖鈴或各種形狀的吹塑捏響玩具,搖動時要注意觀察新生兒的反應,以調整玩具與新生兒耳朵的距離。
家長應有計劃地運用各種響聲的玩具,每次使用一種玩具,讓新生兒接受各種聲調、各種音量、各種頻率的聲音刺激,促進聽覺發展。在新生兒清醒狀態下,家長在孩子耳邊輕輕地有節奏地搖動玩具,玩具發出響聲引導新生兒作出向聲音方向的轉頭反應。每天訓練3次,每次數分鐘。
新生兒對聲音刺激發生的反應有:呼吸節奏改變、呼吸短暫停頓,吸吮節奏變化、吸吮暫停,哭聲停止,眨眼,張嘴,四肢肌肉收縮如攥緊拳頭等。
(二)1~3個月認知能力訓練
1.與視感知相關的訓練
1~3個月的小嬰兒視力有所增強,能看見60厘米以外的物體。此期的追視訓練對促進視覺發育也很重要,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擴大追視訓練的范圍。
(1)可以這樣進行小嬰兒的追視訓練:孩子仰臥在床上,家長拿著紅色絨線球,使其進入嬰兒視線,然後慢慢左右移動及上下移動,讓嬰兒的眼睛跟著左右和上下轉動。1個月的嬰兒眼睛能跟隨移動的紅球到中線,2~3個月時逐漸跟過中線。嬰兒視線能跟過中線後,要訓練嬰兒視線的上下移動。經過訓練,嬰兒的視覺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三)0~1歲嬰兒健康心理行為的培養
(1)訓練視線上下移動:紅球放在嬰兒眼睛正前方,引起孩子注意,慢慢移動紅球到額頭上方並回到正前方。再將紅球移到嬰兒胸前,並慢慢回到正前方。當嬰兒的視線能跟過中線並能上下移動時,要擴大視覺訓練范圍。先將紅球放在嬰兒眼睛左側,引起嬰兒注意後,慢慢移動紅球通過正前方到右側。
(2)利用媽媽的臉、條紋圖形畫、人的臉譜畫及帶響聲的玩具進行嬰兒追視訓練。訓練時先讓嬰兒注視到畫面,再慢慢地移動畫面,使嬰兒的視線能跟蹤。
小嬰兒視覺集中能力優於新生兒,但也要注意:每次追視訓練的時間不應超過5分鐘;嬰兒眼睛和追視的玩具的適合距離為20~30厘米。
(3)視感知訓練游戲:發展視覺和注意力。
游戲①:看臉譜。家長將臉譜畫掛在自己臉上(留出眼睛),臉譜畫與嬰兒面對面相距30厘米,引起嬰兒對臉譜畫的注視後,家長說:我是一個大寶寶!
游戲:看看是什麼。用硬紙片畫黑白線條或幾何形狀,或靶心圖,孩子此時對黑、白反差大的圖片更有興趣。將圖放在距孩子眼睛20~30厘米處,讓孩子注視數秒。
游戲②:相看兩不厭。媽媽抱著嬰兒,面對面說話。嬰兒看著媽媽的臉,媽媽把臉移向一邊,讓孩子的眼睛隨媽媽左右來回移動。
(四).與聽感知相關的訓練
(1)進一步訓練小嬰兒的聽覺。應有計劃地利用可產生各種聲調、各種音量、各種頻率的發聲玩具,將各種玩具交替使用,反復使用,以促進聽覺發展。可在小嬰兒耳邊有節奏地搖動玩具,玩具發出響聲引導小嬰兒作出轉頭反應,可以根據小嬰兒的反應調整耳朵與聲音的距離,並調整聲音來源的方位。
(2)在生活中,通過和嬰兒說話、朗讀兒歌、唱歌、拍手、踏腳和學動物叫等方法,訓練孩子對各種聲音、各種音調和各種頻率的反應,以促進聽覺發展。
(3)聽感知訓練游戲:訓練嬰兒的聽覺,培養語感。
對嬰幼兒的心理輔導主要從知覺方面去著手,我們的孩子的心理品質就會更迅速更健康的發展。
![]() |
孩子吞下異物的應急處理!
發現孩子吞下異物之後,家長應該怎麼辦呢?專家建議,最好是盡快將孩子送到醫院交給醫生處理,家長不要擅自處理,以免因為錯誤的方法導致孩子受到更嚴重的傷害,甚至危及生命。 孩子吞下異物的應急處理 不要濫用催吐藥 |
![]() |
給寶寶喝豆漿有講究
豆漿是富含營養的食品,兒童常喝豆漿有益身體健康發育,但一歲以後的幼兒才可以喝豆漿,要防止一次喝得過多,以免蛋白質過敏。 1、忌不徹底煮開:因為生豆漿裡含有皂素、胰蛋白酶抑制物等有害物質,未煮熟就飲用,會發生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