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只看到孩子不乖,卻沒看到他未被滿足的情緒需求

只看到孩子不乖,卻沒看到他未被滿足的情緒需求

  有時候,我們覺得給了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愛,可孩子卻不領情,總是“不乖”,和你“對著干”。而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會哭、尖叫、使性子或者不高興,可能是因為他們感覺到自己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而選擇這些直接的方法讓我們知道。這就是所謂的“不乖”行為的成因。

  至關重要的人類情緒需求

  不論植物、昆蟲或動物,所有的生物都有基本需求,如果這些需求沒有獲得滿足,就不會繁衍茁壯。對於人類來說,除基本需求外,情緒需求也可能更加重要。如果情緒需求得不到滿足,人就會壓力過大、無法應付,甚至會導致心理或生理上的疾病。而人類最重要的情緒需求包括:

  安全:感覺自己是安全的,沒有過多恐懼

  掌控:感覺人生某種程度是掌控在自己手裡的

  關注:付出且獲得適度的關注

  親密:至少和一些人有情感上的連結,從那些人身上體驗到友情、愛或樂趣

  跟一個較大的社群有連結:歸屬於某個比自己更大的團體

  成就與身份地位:感覺自己在人生中某些重要的領域是很稱職的,而且受到我們所屬團體的認可,例如家人、同事或朋友

  隱私:有自己獨處的時間

  放松與休息:可以暫時把每天的煩惱放在一邊,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有個最根本的需求可以涵蓋其他種種需求,這個需求就是維護、確認自我,也就是自我意識。而我們最大的恐懼就是:感覺身為一個人的價值被摧毀。

  孩子的最主要的需求又有什麼

  孩子會以身體嘗試來學習(用手指戳洞,會扭動著身子爬過狹小的空間等),所以他們需要有時間去自由探索、玩耍。

  孩子需要透過模仿來學習,還會問問題,試圖從我們給他們的答案中找出道理。所以每天最好給孩子一些無所事事的時間,在大人松散的監督下,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與步調去開發自己。

  他們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可以玩耍、開發自己的想象力、透過嘗試錯誤法和行為重復法來學習。

  小孩在情緒能否獲得幸福感,取決於照顧他們的大人,有沒有讓他們在初到人世這幾年,就開發出健全的人際連結。如果照顧者滿足了幼兒生理與心理上的需求,孩子將來長大就會信任周遭的人,也會把世界看成一個安全的地方去盡情體驗

  而孩子在誕生頭幾年就會開始開發自我意識,他們會仰賴周遭的人來了解自己是誰。如果他們有感受到愛與尊重,就會認為自己值得被愛、被尊重;如果完成了某些事情,他們就會把自己看成“有能力做到”的小小人,發展出自信心。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確定了自己是聰明或愚笨、受歡迎或者不受歡迎、漂亮或者丑、脆弱或者堅強、有創造力或無趣。孩子對自己人生的某些定見會潛藏在潛意識多年,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成年人生。所以,就算日後他們長得如花似玉或能夠勝任一份吃力的工作,他們仍會覺得自己很丑或很笨,或者仍認為自己不夠好,即使這根本不是事實。

  剛來到人世那幾年,對小孩子的感受與想法的影響最大的人,無疑是父母和手足。小孩隨時在學習,不論那是不是你希望他們學的東西,事實上,孩子對自己與這個世界的學習,有時候會出乎你所料,你不見得知道他們其實正在學習。

只看到孩子不乖,卻沒看到他未被滿足的情緒需求

  未被滿足可能是我們只看到自以為看到的

  每個人對事情的回應方式不一樣,也會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诠釋遇到的事,所以,我們的需求到底有沒有被滿足,完全是根據我們自己對事物的诠釋,而不是根據事情本身。

  有人擁有的金錢盡管已經遠超過大多數人認為的財務安全標准,但他還是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感到不安。決定一個人覺得自己富有或貧窮,並不是他擁有的金錢多寡,而是取決於他認為自己需要多少錢。

  再比如,一群朋友聚會,有個人說了一段話,逗得一部分人哈哈大笑,但也有人覺得很唐突或者令人反感。差別只在於不同人對這段話不同的诠釋。某種程度來說,覺得不舒服的人,或許認為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他們的需求或是被尊重、或是需要獲得那個說笑話的人或者整個團體的認同。

  人是不同的,所以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看待同一件事情。小孩也是如此同樣的考試成績,對某個小孩來說考的很好,對另外一個小孩可能是失望的成績。孩子對成績的解讀,決定了他們的成就感有沒有被滿足。

  “解讀”如何,影響需求的滿足程度

  父母務必要了解這一點,孩子開心與否,取決於他們的需求有沒有被滿足,而這又取決於他們如何诠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而不只取決於事實本身。

  就以“掌控”這個需求為例:爸爸如果要求孩子系鞋帶,隨和的孩子會聳肩照做,甚至對爸爸的開心感到高興。對這個小號來說,在那一刻,系不系鞋帶跟他們所認知的控制毫不相關。但是另外一個小孩卻可能把這個要求視為一種控制,因而加以拒絕、使性子,結果就是把全家搞得怒氣沖天又憤恨不滿。

  再比如,在明明非常安全的情況下,小孩卻可能感到恐慌,譬如你把孩子留給某個他不熟悉的家人照顧,即使事實上確認是安全的,但這時他卻不覺得“安全”的需求得到滿足。

  又或者小孩可能會誤解我們的善意。我們常常透過語言來跟孩子解釋事情,可是我們的話有時會被解讀為批評。而當孩子覺得自己受到批評時,他們受尊重的需求就不會得到滿足,於是就會惱怒不滿,可是身為父母的我們並沒有看出他們惱怒的原因,因為我們一心一意的想著我們的善意,沒有把心思放在孩子對我們話語的解讀。孩子認為他們自我受到威脅,而我們卻渾然不知,然後他們就會不乖、使壞,而我們則會責怪他們不知感激。

  必須跨越的認知的鴻溝

  我們所認知的事實跟孩子的認知會有差距,所以我們用自認為的方式來滿足孩子的需求是不夠的。必須用孩子認為對的方式才行。

  父母往往憑自己的童年經驗,就認為很清楚小孩的需求。有些父母的童年回憶大致是快了點餓,就會希望以同樣的方式來讓小孩快樂,也有些父母的童年經驗是不愉快的,因而決心避免孩子遭受同樣的痛苦。所以,喜歡某種運動的父母,通常會堅持小孩也喜歡,根本不理會孩子的意願;而有些父母小時候物質不充裕,就會花很多時間辛勤工作,一心只想給孩子任何金錢買得到的東西,這時,如果孩子沒有心存感恩,甚至表現出生氣或不滿,這些父母就會失望至極。

  同樣的,很多小孩並不如我們期待的感覺到我們的愛,也沒有感受到我們在他們身上的投資,這都是因為我們是用自己要的方式來愛他們,而不是用他們認為的“愛”。

  我們或許會花幾個小時為孩子做某件事情表達我們的愛,就像做一頓大餐,或是跟在他們後頭收拾東西。然而孩子通常不會感謝這些,他們寧願吃些簡單的東西就好,反倒希望有多一點時間跟我們相處,而且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我們並不是在替他們收拾,而是在搞亂他們的東西,他們很不喜歡。

  一旦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的角度,與孩子的角度很不同,雙方都不會好過。我們覺得孩子不感激我們所做的一切,而他們覺得我們並不了解他們。

  所以,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童年經驗放在一旁,把重點放在孩子當下的需求。

  我們自己的需求也應該得到滿足

  做父母久了,有時會忘了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需求要被照顧。很多父母,尤其是媽媽,往往把孩子的需求擺在第一,而忘了自己。如果父母長期忽略自己的需求,就會搞到精疲力竭,身邊每一個人,包括小孩,都會因此嘗到苦果。

  如果不好好照顧自己,你很可能到最後會疲倦、壓力過大、易怒、洩氣、不滿,動不動就發脾氣,對雞毛蒜皮的事情發火,或是感到低潮、憂郁。然後,你就不會是個有趣的人,也不會是孩子的好榜樣!

  不妨回到開篇提到的人類最重要的情緒需求,給自己打分數,看看自己目前的需求有沒有獲得滿足。計分方式為每一項一(非常不滿足)到七分(非常滿足),任何一項分數如果低於三,你就應該想想應對之道。如果有很多項的分數都很低,就代表你放松的時間不夠多,沒有好好的去跟其他人相處,去學習新事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剖腹產嬰兒易過敏 預防需母乳喂養

過敏是人體免疫系統對環境中本來無害的物質所產生的一種不恰當和過度的免疫反應。由於眼部、鼻腔、肺部、皮膚和胃是寶寶最容易發生過敏反應的部位,常見的過敏症狀往往表現為嬰幼兒濕疹、過敏性結膜炎、腸胃過敏、過敏性鼻炎、

小兒急性闌尾炎的病理特點

嬰幼兒的闌尾呈漏斗狀,基底部開口寬大,引流通暢。2歲以後闌尾腔漸變細,到學齡期闌尾與成人幾無區別。年齡越小闌尾腔相對越大,但壁也越薄,肌層組織少,血運受障礙而發生壞死、穿孔較快。  因此,小兒急性闌尾炎並發穿孔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