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冷、受風的刺激或是春暖接觸花粉,如給孩子洗完澡,沒及時給孩子披好衣服受冷風的刺激而引起,這是常見的原因。
2.食物因素:如吃了魚、蟹、蝦、牛奶、雞蛋等。
3.遺傳因素:親屬中有荨麻疹病史。
4.感染因素:每逢感冒、發熱、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
5.接觸寵物,如狗、貓、鳥的皮毛及分泌物等。
6.藥物因素: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鋒霉素、退熱藥、注射疫苗等,有的孩子做青霉素皮試呈陰性,但注射過程起皮疹、風團疹,這都是常見病例;或第1-2天治療未見皮疹,到第3天起皮疹、風團,也應考慮是藥物引起的,應立刻停用,並同時用抗過敏的藥物。
7.蟲咬皮疹: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有變態反應性素質的嬰幼兒,蚊蟲、臭蟲、虱、螨蟲叮咬後發生,多在皮膚暴露部位。
![]() |
秋冬過渡預防兒童哮喘病
臨床醫學統計資料表明,在哮喘患者中,60%以上在12歲之前發病,所以哮喘患者中多數是兒童,而80%以上又在深秋時節發病或復發,故醫學專家們稱之為小兒“秋喘症”。 醫學研究認為 |
![]() |
寶寶臍帶炎症的三個表現
第一步:正常情況下,生後3至7天新生兒臍帶的殘端就會脫落,護理不好會發生炎症。 輕度發炎時,父母可以在孩子的脫落傷面看見少量粘液或膿性分泌物,寶寶的臍帶根部發紅,或脫落後傷口不愈合,臍窩濕潤、流水,這是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