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吐奶,是年輕父母經常遇到的狀況,究竟寶寶是吃得太飽而溢奶,還是因為腸胃有異常呢?對此,很多年輕父母並不太了解。
育兒專家介紹,寶寶吐奶和溢奶是有區別的,原因和處理方法也不同。吐奶的量較多,可發生在喂奶半小時後,吐奶前孩子有張口伸脖、痛苦難受的表情。溢奶則量少,多發生在剛吃完奶時,一般吐出一兩口即止。
對於溢奶,爸爸媽媽們可以不用太在意,這是寶寶吃多了的表現,下次別喂那麼多就好了。而至於吐奶,就要尋因了。吐奶也是嬰兒(一歲前)常見的現象,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全身性或胃腸道疾病的表現症狀;二是嬰兒胃腸道的解剖生理特點容易發生吐奶。
專家表示,胃部與食管相連接部位叫贲門(胃部入口),寶寶的贲門比較松弛,易被食物沖開,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引起吐奶。喂奶姿勢不正確,寶寶吸奶時吸入過多的空氣都會引起吐奶。因此在喂奶時,要讓寶寶的嘴裹住整個奶頭,不要留有空隙。用奶瓶喂時,還應讓奶汁完全充滿奶嘴,防止吸進空氣。喂完奶後要豎著抱起寶寶並拍嗝,同時,抱起和放下孩子時動作要輕,別搖晃。
專家提醒,寶寶若發生吐奶,要密切注意寶寶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在嘔吐得到緩解後,如果寶寶伴有精神不振、情緒不安、無法入睡、發燒、肚子脹等現象,則應該立即看醫生。腸痙攣、感冒咳嗽發燒或者其他病變也會導致吐奶,這需兒科專家查明原因,對症治療。
爸爸媽媽學一學:按揉穴位有助止吐
中醫認為,小兒吐奶多數是由於受寒或受熱(外感嘔吐)引起,還有就是傷食吐(吃得太雜)。寶寶吐奶時,父母通過按揉一些穴位,寶寶能得到舒緩,爸爸媽媽不妨跟著醫生學一學:
1、推天柱骨穴
天柱骨穴,是指頸後中間入發際一寸處直至第七頸椎,以食指或拇指自上向下推一分鐘,有助止吐。
2、按弦走搓摩
將寶寶雙手舉起,媽媽雙手溫熱後,從寶寶背後(胳肢窩下開始往前胸、腹部方向從上往下搓),搓至肚臍附近時停住,在肚臍中間對開兩寸處,用中指點住,放開。如此反復10-20遍。
3、消食推拿
若是由於傷食引起的吐奶,先進行消食推拿,溫熱掌心,按住橫膈膜的位置,順時針輕揉。
4、運內八卦穴
內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用拇指圍繞此圓心輕輕按揉。
5、揉丹田穴
若是由於受寒引起的吐奶,可以揉丹田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處,溫熱手指,按揉。提醒,按揉時要注意肚臍的保溫,不可受涼,可用胡椒炒熱後敷於肚臍上,此法對受寒引起的吐奶、腹瀉比較有效。
6、摩擦背部
按摩上背部和下背部各30秒~1分鐘。
注:天涼時,為寶寶按摩時要注意保暖,適當使用一些BB油潤滑一下,減少摩擦。
推薦閱讀:
生男生女預測表2015
用藿香正氣水敷肚臍?
退燒藥最少間隔多久吃一次
寶寶營養粥的做法
小兒遺尿偏方大全
![]() |
果凍易致兒童窒息死亡
近年來,由於果凍引發的兒童窒息死亡案件不斷發生。據調查,果凍導致兒童窒息死亡與其體積形狀和包裝方式不當有著重要關系,其中小型杯樣狀的果凍問題更為突出。小型杯裝果凍(體積小,食用時可以一口吸食)一 |
![]() |
小兒癫痫謹慎手術 腦電圖是診斷金標准
疑病: 錄下視頻由醫生判斷 麥堅凝介紹,癫痫是小兒神經系統的常見病,70%的病例與出生前宮內窘迫、出生時窒息以及遺傳有關。小兒神經門診有一半以上都是癫痫患兒。75%~80%的癫痫病人都會在兒童期起病,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