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寶寶各個系統和髒器發育還不完善,體溫調節能力比較差,皮下脂肪豐富,尤其是在新生兒體內,具有保溫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較高,不利散熱,因此寶寶比成人更容易中暑。
那麼如何讓嬰幼兒平安度過這個夏季呢?
中暑判斷及分類
先兆中暑:高溫環境中,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耳鳴、胸悶、心悸、惡心、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體溫不超過37。5℃,脫離高溫環境,稍事休息,即可恢復。
輕度中暑:具有先兆中暑的症狀,同時體溫在38℃以上,並伴有面色潮紅、皮膚灼熱、胸悶等現象,或者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四肢皮膚濕冷、多汗、脈搏細速、血壓下降等。如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3~4小時可恢復正常。
重度中暑:除具有輕度中暑症狀外,伴有高熱、痙攣、暈厥和昏迷。體溫在40℃以上時必須及時送醫院急救。
中暑後的處理
發現寶寶有中暑症狀,盡快使寶寶脫離高溫環境、迅速降溫和保護重要髒器功能。
1.改變環境
迅速將寶寶搬離高熱環境,安置到通風良好的陰涼處或20℃~25℃房間內,解開或脫去外衣,寶寶取平臥位。
2.降溫
輕症中暑可反復用冷水擦拭全身。
上肢擦拭順序:自側頸→肩→上臂→外側手背;自側胸→腋窩→上臂內側→肘窩→手心。
背部擦拭順序:自頸下至臀部。
下肢擦拭順序:自髂骨沿大腿外側至足背;自腹股溝內側至內踝;自臀下沿大腿後側經窩至足跟。
用低於體溫的溫水洗澡,直至體溫低於38℃,飲用含鹽水或新鮮果汁。體溫持續在38。5℃以上者可口服水楊酸類解熱藥物(需遵醫囑)。
3.按壓穴位
如人中,中沖,合谷。
人中在鼻子下邊與上嘴唇的中間有一道小溝,本穴在人中溝上1/3的地方。
中沖在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一寸處。
合谷在第1~2掌骨之間,取穴時,稍握拳,虎口向上,在靠近第2掌骨緣中央,用手按壓,有明顯的酸痛感的地方。
一般先兆中暑和輕度中暑的寶寶經現場及時處理後均可恢復正常,降溫過程中密切觀察體溫變化,每15~30分鐘測量一次,根據體溫變化調整降溫措施。觀察四肢末梢循環情況,以確定降溫效果。經處理後體溫下降、四肢末梢轉暖、發绀減輕或消失,則提示治療有效。如有呼吸抑制、深昏迷、提示病情加重,或一開始就疑為重度中暑者,如寶寶高熱而四肢末梢厥冷、發绀,立即轉送醫院。
整個處理過程同時我們還要注意:
口腔護理:清潔口腔,以防感染與潰瘍。
皮膚護理:高熱大汗者應及時更換衣褲及被褥,注意皮膚清潔衛生。
飲食護理:以半流質為主,加強多種營養,保證生理需求。
預防中暑
一、在高溫環境中,必須加強通風降溫設施,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寶寶。
減少產熱,中午盡量不要外出。可在房間增設空調設備,但空調溫度應控制在與室外溫差5℃~10℃之間,如果溫差太大,很容易感冒。
二、多給寶寶洗澡,水能帶走暑熱,有條件的可經常游泳。
三、保持充足睡眠,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風扇下,以免患上空調病和熱傷風。
四、合理飲食,及時補充水分。
飲食以清淡為好。每日補多食青菜水果,經常服用冬瓜薏米粥、綠豆海帶湯、荷葉粥,每天多食瓜果,如西瓜、冬瓜、涼瓜等解暑食物。每天補充足夠的水分,最簡單的是多飲開水或淡鹽水,也可飲新鮮果汁、酸牛奶等,嬰幼兒由於胃腸功能發育不全,應少吃冷飲。
五、如果出門隨身攜帶必要的防署藥物如清涼油、人丹、十滴水、風油精等,備開水或淡鹽水,發現小兒有症狀中暑可及時使用。
出行時間選擇上午十點之前,下午四點之後,相對比較安全,同時要配備遮陽用品——遮陽傘、草帽,選擇有樹陰遮擋的陰涼路段走,不要給寶寶穿得過多、過厚,尤其是那些透氣性差的化纖類衣服,也不能穿得過薄、過少,而讓寶寶的肌膚過多裸露在陽光下。
相關閱讀:中醫兩大療法應對兒童盛夏中暑
提醒:寶寶“走神”當心中暑
盛夏寶寶中暑的四步緊急處理法
寶寶中暑了應該怎麼辦?
寶寶夏日防暑的4大行動
![]() |
小孩生長痛的發作原因及治療
小兒骨科門診1/3以上是生長痛的小孩,多見於3~12歲生長發育正常的兒童,生長痛主要表現為間歇性的下肢疼痛,通常在半夜發作。 歡歡今年3歲,是個調皮搗蛋的小男孩。平常愛玩,經常在小區花園裡跑跑鬧鬧,很少生病, |
![]() |
兒童心理和性格與所玩游戲有關
每一個成年人,當他回憶起他的童年時,印象最深、最值得留戀的莫不是同伴之間的游戲--盡情的、無拘無束的、完全屬於兒童自己的游戲,伴隨著他們度過了童年美好的時光。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游戲就沒有童年。因為,兒童本身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