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知識 >> 兒科急救 >> 兒童應該怎樣正確的乘車

兒童應該怎樣正確的乘車

  危險一:大人抱著坐

  今年4月22日晚9時許,在上海寶山區潘廣路丹霞山路路口,張先生駕駛的面包車與一輛闖紅燈的中華轎車相撞。在強烈的撞擊之下,他6歲的兒子飛離坐在副駕席的爺爺的懷抱,摔落在車窗外,最終經搶救無效身亡。

  像這樣抱著孩子坐在副駕駛或車上其他位置,想必已經成為不少家長乘車的一貫做法。因為在他們看來,乘車時保護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抱著孩子”,這樣就能讓其時刻處在自己的保護之下。殊不知,一旦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事故,由於孩子頭部較低,車輛撞擊過程中父母的胸部會自然下壓,對其造成致命性損傷。如果懷抱嬰兒的話,孩子還很可能向前飛出,甚至飛出窗外。

  正確做法: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車上不要抱著孩子,而根據年齡為其配備安全座椅,才能保證孩子的乘車安全。要知道,德國、荷蘭和日本甚至立法要求,12歲以下的兒童都要強制使用兒童安全座椅。

兒童應該怎樣正確的乘車

  危險二:獨坐副駕系安全帶

  今年3月3日,家住廣西南寧的蒙先生獨自駕車帶著5歲的孩子前往兒童公園游玩。為了能在沿途方便照看孩子,蒙先生把孩子安置在副駕駛座上,並系上了安全帶。不成想,前方突然躥出的電動車讓蒙先生頓時慌了手腳。雖然一個急剎把車停住了,但孩子卻從安全帶的空隙中鑽了出去,腦袋當場撞到了前方的儀表板。所幸車速不快,才避免了慘劇的發生。

  讓孩子獨自坐在副駕駛席並系上成人安全帶的做法也較為普遍,但該做法無異於飲鸩止渴,因為一般汽車的座椅和安全帶都是專為成人設計的,絕對不適合於兒童。倘若給孩子使用,系得太緊,車禍時可能會造成致命的腰部擠傷,或是脖子、臉頰的壓傷;系得太松,碰撞時又會讓其從安全帶和座椅之間的空隙飛出去。

  正確做法:美國兒科學會就專門出台了《家庭守則》,其中規定,家長每一次開車帶孩子外出都要使用專用安全帶。由此可見,為了孩子的安全,配備安全座椅、專用安全帶等絕對是有必要的。但要注意的是,無論何種情況,也千萬不要讓孩子坐在前排。

  危險三:獨自站立頭露天窗

  開篇提到的小靈靈事件,就是讓孩子獨自站立、頭露天窗的典型案例。而如今,無論是在等候交通燈的車流中,還是在自駕游的旅途上,身邊車輛天窗打開,小朋友露出頭來興奮地東張西望,這種場景屢見不鮮。

  要知道,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讓兒童站立已經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行為,況且還讓子女將頭、手等部位伸出天窗,更是格外危險。停車中尚且會遭遇像靈靈那樣被卡住脖子的情況,如果一旦前方碰到突發事件,後果更是不堪設想。此外,讓孩子把頭探出窗外,也同時是將他們置身於汽車尾氣的包圍之中,其中的一氧化碳、硫氧化物、微粒物等都會在無形間讓抵抗力較弱的孩子患上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

  正確做法:為了孩子的安全,家長們一定要確保孩子安穩地坐在車內,而非自由的行動玩耍。

兒童應該怎樣正確的乘車

  危險四:行駛途中進食

  10月31日晚,長春的楊先生開車帶著8歲的兒子洋洋去吃飯。當時出門時看到有賣糖葫蘆的攤位,楊先生便給兒子買了一串。不想在行駛途中遇到緊急情況,不得不急剎車,當時正坐後排吃著糖葫蘆的洋洋受剎車慣性的影響,不慎將竹簽扎到了自己的左手大拇指,造成了嚴重的紅腫發炎。

  正確做法:如此鋒利的竹簽,洋洋只傷到手指算得上萬幸,但在車輛行駛過程中,進食這樣的硬物或其他硬殼類食物,是十分危險的。而像果凍、糖果、小餅干等偏“軟”的食物,在乘車過程中也最好不要讓孩子食用,以避免急剎車導致孩子被噎。

  危險五:獨留孩子在車內

  今年7月23日,美國亞拉巴馬州31歲華裔婦女梁凱蒂,因自己忙著處理事務,把11個月大的女兒遺忘在車內近3個小時。車廂內高達華氏130度的氣溫,使得女嬰體溫也升至105華氏度。而等她再次想起車中的女兒時為時已晚。

  在國內,這樣的慘劇也不在少數。更有甚者,一些家長以為自己的孩子還在熟睡,便將其獨自留在車內,自己去逛超市。數小時過去,醒來的孩子只能在密閉的車內拼命啼哭,苦苦等待父母回來。而即便有些家長鎖車之後留下一條細縫給孩子,也不能防止醒後的孩子在車內爬行時發生意外。

  正確做法:很多國家都已在相關法律中明確規定,對隨意將孩子留在車內的家長處以罰款並進行相關教育。因此,作為一位家長最起碼、最應該具有的意識和習慣,就是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把孩子獨自留在車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如何安排孩子發燒與感冒時的飲食?

沒有發燒症狀的感冒期間的飲食孩子得了感冒,卻不發燒,這期間的飲食可以完全照常。但是,孩子即使患了輕微的感冒,胃口也會下降,因為他們呆在屋裡,沒有平時運動得那麼多;因為他們有點不舒服總是吞咽粘液。不要強迫孩子吃比

帶孩子去商場玩攀爬“拓展”了誰?

觀點一:拓展類游戲可以輔助家庭教育  在周末的采訪中,記者發現很多家庭其實是有意讓孩子接觸這樣的拓展類游戲,以達到學習、生活的勞逸結合。  對此,魏老師指出,當今社會因嘈雜的社會環境影響,青少年不會與人交往,不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