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5歲孩子的母親。我的孩子自幼體質較差,經常發燒。每次發燒時,孩子的爺爺和奶奶都不同意給孩子服退熱藥,而是主張采用冰敷的方法以達到讓孩子降溫的目的。對此,我很不理解。請問,孩子發燒時可否物理降溫?
發燒是6歲以下小兒最常見的一種病症。長期以來由於物理降溫具有療效好、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優點而在臨床上被廣泛使用。但近年來的研究證實,傳統的物理降溫方式包括冰敷(冷濕敷)或酒精擦浴,不能降低人體下丘腦的體溫調定點。專家指出,當機體對某一種感染產生反應時,下丘腦會使患兒的體溫高於正常的水平。在較高的體溫狀態下,患兒機體的防御系統才能與細菌或病毒等進行抵抗。因此,在此狀態下,物理降溫大多是多余的。即使物理降溫暫時有效,但因下丘腦體溫調定點仍保持在高熱水平,故患兒往往會隨之出現全身的多種不適症狀,如冰敷所致的寒冷刺激可使患者出現畏寒或寒戰等。另外,由於小兒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神經髓鞘尚未完全形成,若使用酒精擦浴,患兒有可能因酒精成分被皮膚過度吸收而產生中毒反應。
目前,對於6歲以下的發燒患兒,世界衛生組織專家主張應采用藥物降溫的方法來達到降溫的目的,而不需要物理降溫。因為只有用退熱藥才能降低患兒下丘腦的體溫調定點,而且只有藥物降溫才是符合熱調節生理機制的有效降溫措施。專家認為,撲熱息痛為兩個月以上的小兒因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熱的首選藥物,其次是布洛芬。而兒童采取物理降溫時應首選溫水浴。在臨床上,一般只有在以下幾種情況下,發熱的小兒才需要物理降溫:①3個月以內的嬰兒體溫超過39度;②6歲以下,體溫超過41度的小兒;③既往有高熱驚厥史的發熱小兒。當然,小兒發燒時應首先采取藥物降溫的方法進行治療,當體溫不能很快降下來時,為防止超高溫造成人體的大腦損害,可適當采取物理降溫的方法輔助治療。
![]() |
借鑒美國防止寶寶藥物意外中毒的方法
美國疾控中心日前給出5個建議,提醒家長積極防止寶寶藥物意外中毒: 1.把藥物和維生素放在寶寶看不到、夠不著的地方; 2.每次服藥後放回原處; 3.服藥後蓋好瓶蓋; 4.告訴孩子安全用藥的常識,絕不能把藥 |
![]() |
手足口病的護理對策
夏天剛剛到來,人們還來不及欣賞夏天的色彩,手足口病的魔爪就向小寶寶們伸出。千千萬萬的小寶寶都沒能逃脫手足口病的魔爪,這個時候如何護理患病的小寶寶是最受關注的。下面小編把手足口病的護理對策送給每位家長。 1、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