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病

  新生兒溶血病系指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同種免疫性溶血。至今發現的人類26個血型系統中,以A、B、O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為最常見,其次為Rh血型系統。上海1959~1977年18年內共檢測835例新生兒溶血病,其中A、B、O溶血病712例(85.3%),Rh溶血病122例(14.6%),MN溶血病1例(0.1%)。

  【病因和病理生理】

  胎兒由父親遺傳獲得母體所不具有的血型抗原,在胎兒紅細胞通過胎盤進入母體後、該血型抗原即刺激母體產生相應的IgG血型抗體,當這種抗體進入胎兒血循環與其紅細胞上的相應抗原結合,即使紅細胞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內遭致破壞,引起胎兒血管外溶血。大量溶血造成嚴重貧血,甚至導致心力衰竭;因胎兒嚴重貧血、低蛋白血症和心力衰竭而致全身水腫;貧血使髓外造血組織代償性增生、出現肝脾大;娩出時黃疸往往不明顯,但很快出現並迅速加重。溶血產生的大量未結合膽紅素透過血腦屏障使腦神經核黃染,產生神經系統症狀,出現膽紅素腦病。A、B、O溶血病主要發生在母親為O型而胎兒為A型或B型時;如母為AB型,或嬰兒為“O”則均不會發生新生兒溶血病。因AB血型物質廣泛存在於自然界某些植物、寄生蟲及細菌中,O型母親通常在第一胎妊娠前即可受到自然界具有A、B血型物質的刺激而產生抗A、抗B抗體(IgG),故40%~50%ABO溶血病發生在第一胎。

  Rh血型系統在紅細胞上有6種抗原;C.D、E、c、d、e,但d始終未能發現;依抗原性強

  弱排列,依次為D>E>C>c>e。Rh溶血病是因為:母親紅細胞缺乏D抗原(Rh陰性),而胎兒紅細胞具有 D抗原(Rh陽性),母體所產生的 D IgG抗體在進人兒體後即產生免疫性溶血。但Rh陽性(具D抗原)母親如缺乏Rh系統其他抗原(E、C等)而胎兒具有這類抗原時,也可產生Rh溶血病。Rh溶血病中以RhD溶血病最常見,其次為RhE溶血病。Rh溶血病一般較少發生在未輸過血母親的首次妊娠中,這是因為Rh抗原僅存在於Rh猿和人的紅細胞上,此抗原初次致敏約需0.5-lml血液,但在首次妊娠時母血中只有少量(0.05-0.1ml)胎兒血,不足以使其母親致敏;或即使引起致敏,也屬原發反應,抗體既少又弱;開始產生的抗體基本是IgM,不能通過胎盤,到以後產生IgG時,胎兒已經娩出而不致受累。Rh 溶血病症狀隨胎次增多而加重,這是由於在首次分娩時有超過0.5~lml胎兒血進人母循環,而且第二次致敏僅需0.01~0.1ml胎血,並很快產生大量IgG抗體所致。很少數未輸過血的Rh陰性母親在首次妊娠時也會發生Rh溶血病,這可能是因為Rh陰性(d/d)孕婦的母親為Rh陽性,使孕婦本人在出生時已接受了其Rh陽性母親的抗原而致敏,若其首次妊娠胎兒為Rh陽性(D/d),在孕期即可使其再次致敏,很快產生抗D的IgG通過胎盤便引起胎兒發生RhD溶血病。

  【臨床表現】

  症狀較重與溶血程度基本一致。ABO溶血病多為輕症;Rh溶血病一般較重。輕者除黃疸外,可無其他明顯異常;病情嚴重者貧血明顯,同時有水腫、心力衰竭、肝脾大、甚至死胎。

  (一)黃疸    與溶血程度及肝內形成結合膽紅素的能力有關。>77%的Rh溶血患兒出生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並迅速加重;而ABO 溶血病僅為27.7%,以第2~3天出現者較多。血清膽紅素以未結合型為主,但亦有因膽汁淤積而在恢復期出現結合膽紅素升高者。

  (二)貧血    程度不一,嚴重者可有心力衰竭。有些Rh溶血病患兒於3~6周時發生晚期貧血,這是由於的血型抗體在體內持續存在,繼續溶血所致。

  (三)肝脾大    輕症無明顯增大,重症胎兒水腫時有明顯肝脾增大,系髓外造血所致,

  多見於Rh溶血病。

  (四)膽紅素腦病     一般發生在生後2~7天,早產兒多見。常隨著黃疸加重逐漸出現神經系統症狀,首先為嗜睡、喂養困難、吮吸無力、擁抱反射減弱、肌張力減低等;半天至一天後很快出現雙眼凝視、肌張力增高、角弓反張、前鹵隆起、嘔吐、哭叫、驚厥,常伴有發熱;如不及時治療,1/2~1/3患兒死亡。幸存者症狀逐漸恢復,肌張力恢復正常,但常遺留有

  手足徐動症、聽力下降、智能落後、眼球運動障礙等後遺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小兒感冒的家庭護理方法

感冒是急性鼻炎的俗稱,是由鼻病毒和冠狀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性鼻粘膜炎症。為小兒多發病、常見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病。  發病初起時,鼻咽干燥不適,有灼熱感,鼻癢、打噴嚏,寶寶總揉鼻子,1~2天出現鼻塞,流清水樣鼻涕,

肺炎為何會反復發作?

盡管小兒的抵抗力相對成人差,但不會輕易得肺炎,但是在醫院裡,總有那麼一些孩子,隔三差五到醫院報到,有的一個月還要見上兩三次。如果孩子出現反復肺炎,即1年患2次或2次以上,那就要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了,需要找找原因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