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血液科 >> 新生兒溶血病 >> 新生兒溶血病常識 >> 頭暈、黃疸——溶血性貧血的信號

頭暈、黃疸——溶血性貧血的信號

  溶血性貧血是指由於紅細胞過早、過多的破壞而發生的貧血。由抗體參與的溶血反應所致貧血,即為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其中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最為常見, AIHA系體內免疫調節紊亂,產生自身抗體和/或補體,並結合於紅細胞膜上,致紅細胞破壞加速而引起的一組溶血性貧血。  

  病案:患者劉某,男,36歲。起初出現頭暈、全身乏力,並呈進行性加重的症狀,同時伴有面色蒼黃與尿色深黃。兩周後,劉某去醫院就診,醫生經過檢查,診斷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後來經過“腎上腺皮質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長春新鹼)”治療10月余,由於劉某的病情反復發作,最後行脾切除術。術後繼續輔以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環孢霉素A治療,並逐漸減量直至停用。在隨訪期間,患者的病情一直很穩定,末次隨訪時的血象已經完全恢復正常。也就是說,劉某已經獲得了痊愈,並已恢復正常的生活與工作。

  Q:究竟什麼是溶血性貧血呢?

  A:溶血性貧血是指由於紅細胞過早、過多的破壞而發生的貧血。由抗體參與的溶血反應所致貧血,即為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其中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最為常見, AIHA系體內免疫調節紊亂,產生自身抗體和/或補體,並結合於紅細胞膜上,致紅細胞破壞加速而引起的一組溶血性貧血。臨床上由於AIHA發病率高,治療周期長,病情遷延不愈而備受醫師與病友的關注。

  Q:那麼,為什麼會發生溶血性貧血呢?

  A:對於AIHA患者,查明其病因對隨後的診斷、治療及預後判斷極為關鍵。臨床上不足半數(約45%)患者病因不明(特發性),超過半數(約55%)患者繼發於下述疾病:造血系統腫瘤(如淋巴系統增殖性疾病)、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病毒感染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等。本例患者未查得其原發病,應診斷為特發性AIHA。AIHA的自身抗體可分為IgG、IgA、IgM三類,上述抗體產生機制尚未闡明。患者體內的自身抗體能破壞自己正常的紅細胞,以致發生溶血和貧血,破壞場所主要位於脾髒。

  Q:溶血性貧血有哪些症狀呢?

  A:本病臨床表現多樣化,起病可急可緩,病情可重可輕,臨床上以慢性型為多見。慢性起病者常見臨床症狀為頭暈及全身乏力(貧血所致)、黃疸、尿色變深甚至醬油色、以及脾腫大。急性發病多見於小兒,特別是伴有感染者,重度貧血,可有寒顫、高熱、腰背痛、嘔吐和腹瀉;部分患者可出現休克及神經系統紊亂症狀,如頭痛、煩躁以至昏迷。此外,繼發性者可能有原發病表現。

  Q:溶血性貧血如何進行治療?

  A:病因治療基於臨床上超過半數AIHA患者為繼發性,故應注重尋找病因,治療原發病最為關鍵,只有當原發病得到及時且適宜治療後,AIHA方可能緩解。

  腎上腺皮質激素盡管副作用多且復發率高,腎上腺皮質激素目前仍是絕大多數AIHA的首選藥物。多數患者於一周後出現療效,待紅細胞計數恢復正常後可逐漸減量,減量速度取決於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一般在4~6周內減至初始劑量的一半,以後逐漸減至最適維持劑量治療至少3~6個月,最後停藥。在皮質激素治療期間,應密切注意防治其副作用,如感染的機會增加,藥物誘發的消化性潰瘍、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松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母乳喂養 有時也會讓寶寶腸絞痛

寶寶腸絞痛的發病原因至今還沒有一個肯定的說法,但是肯定跟寶寶腸胃消化功能有關。不少媽媽也認為母乳是最利於寶寶腸道發育,母乳喂養的寶寶不易腸絞痛。然而,母乳喂養的方式不正確也會引起寶寶腸絞痛。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

夏季寶寶容易食積 宜喝點白蘿卜湯

萬一寶寶出現了食積,胃口不開,也有好辦法,用長長的白蘿卜給孩子熬湯喝,可以幫助消化、通大便。  此外,家長在家裡可以給孩子做個“簡易版”的捏積。順著孩子的後脊梁骨上下搓個三四十下,也有很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