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血液科 >> 新生兒敗血症 >> 新生兒敗血症治療 >> 新生兒敗血症診療方案

新生兒敗血症診療方案

  新生兒敗血症是指新生兒期病菌侵入血液循環並在其中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以下是新生兒敗血症的診斷標准及治療方法。  自1986年杭州新生兒會制定“新生兒敗血症診斷標准初步方案”以來,病原學及耐藥性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診斷技術也不斷提高,因此有必要對該標准進行重新修訂,並對其治療的規范化提出建議。對新生兒敗血症的定義,以往一直是指致病菌進入新生兒血液循環內並生長繁殖而造成全身各系統中毒表現。但第15版及2000年出版的16版Nelson教科書將真菌、病毒及原蟲均已列入病原體內,全國高等醫藥院校5年制、7年制《兒科學》教材均接受這一觀念。但狹義的新生兒敗血症(neoantasepsis或septicemia)仍是指新生兒細菌性敗血症(neonatalbacterialsepsis),故本診療方案只討論這部分內容。

  一、診斷

  (一)易感因素

  1、母親的病史:母親妊娠及產時的感染史(如泌尿道感染、絨毛膜羊膜炎等),母親產道特殊細菌的定植,如B組溶血性鏈球菌(GBS)、淋球菌等。

  2、產科因素:胎膜早破,產程延長,羊水混濁或發臭,分娩環境不清潔或接生時消毒不嚴,產前、產時侵入性檢查等。

  3、胎兒或新生兒因素:多胎,宮內窘迫,早產兒、小於胎齡兒,長期動靜脈置管,氣管插管,外科手術,對新生兒的不良行為如挑“馬牙”、擠乳房、擠癰疖等,新生兒皮膚感染如膿疱病、尿布性皮炎及臍部、肺部感染等也是常見病因。

  (二)病原菌

  我國以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為主,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NS)主要見於早產兒,尤其是長期動靜脈置管者;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見於皮膚化膿性感染;產前或產時感染以大腸埃希菌為主的革蘭陰性(G-)菌較常見。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患兒以G-菌如綠膿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沙雷菌等多見。

  (三)臨床表現

  1、全身表現

  (1)體溫改變:可有發熱或低體溫。

  (2)少吃、少哭、少動、面色欠佳、四肢涼、體重不增或增長緩慢。

  (3)黃疸:有時是敗血症的惟一表現,嚴重時可發展為膽紅素腦病。

  (4)休克表現:四肢冰涼,伴花斑,股動脈搏動減弱,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血壓降低,嚴重時可有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小兒蛔蟲症腹痛如何處理

小兒腹痛是家長們最頭痛的事情。年齡小的小孩不僅不能說出具體疼痛部位,有的甚至只是或煩躁、拒食和哭鬧。此時,家長應耐心詢問疼痛情況,仔細的查體以了解腹痛的部位及性質。如果的蛔蟲症引起的腹痛,有哪些症狀?確診後應服

佝偻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佝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