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心血管科 >> 新生兒出血症 >> 新生兒出血症基本常識 >> 新生兒常見“出血症”有哪些?

新生兒常見“出血症”有哪些?

   出血與血管壁、血小板、凝血與抗凝血的因子和酶有關。過敏、嚴重感染、缺氧等因素可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引起出血;當血小板功能缺陷或數量減少時也可以引起出血,此外。血液凝固過程中各種凝血因子缺少以及抗凝血過程中各種酶的作用增強,都可以引起出血。新生兒出血臨床最常見的有哪些呢?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孕母有血小板減少症或用藥(如奎寧、奎尼丁、磺胺類等)可使出生小兒血小板減少而引起出血,免疫、感染等因素也可使血小板減少而發病。

    小兒出生時多屬正常,在出生後數小時或24小時左右可迅速出現廣泛性出血點、瘀斑,也可以發生嘔血、鼻出血、便血、臍滲血等,偶有嚴重的患兒發生顱內出血.血液化驗血小板計數減少。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可發病於任何日齡,同時伴有各種感染症狀。

    由孕母用藥引起的,一般在一周後可漸好轉而恢復,其他原因引起的,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多數療效較滿意,對於重症患兒需輸新鮮血及換血;如果感染引起的,需控制感染後才能決定其療效如何。新生兒出血症正常新生兒出生不久,體內凝血酶原和其他一些凝血因子都開始下降,到出生2~3天時下降到最低程度,一部分嬰兒下降得特別低的,便發生出血,約在生後7~10天,隨著凝血酶原的濃度逐步上升,出血也逐漸停止,所以過去稱本病為“新生兒自然出血症”。

    由於缺少的凝血酶原和其他一些凝血因子的合成都需要維生素K,所以這病的根源是維生素K缺乏。發生維生素K缺乏的原因是:,①剛出生2~3天內進食少,而人奶中維生素K含量亦少。②正常成人腸道中細菌可以合成一部分維生素K,而新生兒出生前,腸道中無細菌,剛開奶時腸道中細菌少,所以合成維生素K量也少,早產兒更容易缺乏維生素K。

    本病大都發生在出生後2-3天,很少在出生7~10天後。出血多在臍部和消化道,也可在鼻部成腎髒,嚴重的可發生顱內出血.出血量一般不多,消化道出血最為常見,大便中有少許血,出血量多時,大便可呈柏油樣或吐出血液,面色蒼白,甚至休克。

    顱腦出血

    1.顱內出血

    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部分患兒雖未死亡,但可能留有後遺症。有損傷性和缺氧性兩種。前者是在分娩過程中胎頭嚴重變形,致腦膜撕裂,損傷靜脈窦或靜脈而出血,後者由於胎兒窒息及胎頭受壓,使顱內靜脈淤血、缺氧,導致腦組織水腫及腦實質點狀出血。

    1.1 顱內出血的觀察

    (1)小腦幕上出血:多呈興奮型,如不安哭吵、尖叫、嘔吐、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局部或全身痙攣,愈合較好。

    (2)小腦幕下出血:多呈抑制狀態,嗜睡、肌力弱,反射遲鈍或消失,預後差。

    (3)由於顱內壓增高及腦膜刺激,囟門飽滿、恐怖表情、抽搐、反復窒息、昏睡。

    1.2 顱內出血的護理

    (1)絕對安靜、頭部稍墊高,觀察≥3天。

    (2)護理操作減少到最低限度。必要的護理集中一次做完,動作要輕柔。盡力減少搬動。

    (3)嚴密觀察面色、呼吸、哭聲、嘔吐及有無抽搐。喂乳時間適當延遲。若吸吮吞咽不好或頻吐,可靜滴10%的葡萄糖溶液,操作要熟練,避免過多刺激。

    2.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是骨膜下血管破裂導致。使用胎頭吸引助產多見,平產也有發生。位於新生兒頭頂,單側或雙側,有波動感,邊界清楚,出生後1~3天可漸增大,不需處理,但要保護頭皮不受損傷感染。4~5天後靠血腫本身壓力新生兒凝血功能上升而停止發展,3~8周後逐漸吸收,少數機化後可終身存在。頭顱血腫若過大,可因紅細胞破壞產生膽紅素而引起新生兒黃疸加重,應警惕核黃疸的發生。同時對過大的血腫嚴格消毒後抽出積血,加壓包扎,給予抗生素和止血劑。

    3.皮膚損傷

    負吸術及平產均偶可出現頭皮擦傷,臀位產可造成新生兒會陰部、陰囊、大陰唇皮膚擦傷及血腫。護理要注意損傷的清潔,並塗以紅霉素眼膏保護皮膚防止感染。1 2 下一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防范意外的傷害,要從細節開始做起

中午回家,電視裡正在播放記錄片,大抵是一小孩把釘子吞進了肚裡,醫生手術取釘的紀實片。奶奶看得心驚膽戰,說昨天兒子不知從哪兒摸了三個螺絲釘噙在嘴裡玩兒,幸好發現得早,要不也會出現這一幕。  看來日常看護孩子真要從

怎樣才能讓小寶貝不再口水滴答!

“來,寶貝,媽媽親親!”STOP!看著小家伙臉上“細水長流”的口水,真是沒心情了,原來干干淨淨的寶貝。怎麼一下於變成了小“口水兜”?  口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