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小兒腹瀉的原因有很多,關鍵是找出疾病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治療效果達到事半功倍。小兒腹瀉的治療有很多的注意事項,稍有不慎,可能導致病情的惡化,或者更嚴重的後果。所以患者家屬應積極的預防與觀察,早日恢復健康。
小兒腹瀉的治療注意事項:
1、補足液體很重要
脫水是小兒腹瀉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變,必須及時預防和糾正脫水,以免發展成電解質紊亂、酸中毒和循環衰竭。對急性小兒腹瀉患者,要補充足夠的液體。具體的做法,可以配制米湯鹽溶液(米湯1000ml加食鹽3.5g)或糖鹽水(白開水1000ml加蔗糖20g,食鹽35g),先在四小時內按每公斤體重20-40ml口服,以後隨時口服,能喝多少就給多少。如果患兒病情不見好轉或三天內出現腹瀉次數和量增加,頻繁嘔吐,明顯口渴,不能正常飲食,以及發熱、大便帶血等任何一種症狀,就應該找醫生診治。靜脈輸液適用於中、重度脫水的患兒,是小兒腹瀉的治療重要的注意事項。
2、饑餓療法不足取
小兒腹瀉時采用饑餓療法已沿用很久,不少家長和孩子腹瀉後馬上禁食。其實,這種饑餓療法是不科學的,不但影響孩子的營養攝入,降低小兒腹瀉患者的抵抗力,而且容易使腹瀉遷延不愈或發生營養不良。因此患兒腹瀉應繼續飲食。母乳喂養者應繼續母乳喂養。若為人工喂養,年齡在6個月以內的,用等量米湯或開水稀釋牛奶喂養2-3天,以後恢復正常飲食。年齡在6個月以上的,可喂稀飯,吃面條、魚或肉末,水果可搾汁或搗爛喂服。並應鼓勵小兒腹瀉患者多進食,每日加餐一次,直至腹瀉停止後2周。
3、不可濫用抗生素
不積極尋找發生小兒腹瀉的原因,迷信藥物,盲目地給患兒口服各種抗生素,弊多利少。
小兒腹瀉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喂養不當、氣候變化所致腹瀉,根本不需用抗生素治療,只要調整飲食,注意保暖就能治愈。對診斷明確的病毒性感染引起的腹瀉,用抗生素治療也無濟於事。某些腸道外感染,如中耳炎,支氣管肺炎等引起的腹瀉,應針對原發病治療。即使是腸道內細菌感染所致腹瀉,也未必所有抗生素都同樣有效。首先應盡可能弄清楚是哪一種細菌感染,然後根據藥物對細菌的敏感性選擇有效抗菌藥物。此外,在正常情況下,每個人的腸道內都有一定數量和一定比例的菌群存在,它們相互制約,安分守己。如果濫用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廣譜抗菌素,就會把腸道內一些“常住菌”殺死,破壞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生理組合,使某些耐藥的細菌乘機大量繁殖,反而會使腹瀉加重或遷延不愈。因此,腹瀉患兒的用藥要按醫囑進行,千萬不要亂用各種抗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