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拉肚子,實在是“內外”交困
內因
消化系統不成熟:寶寶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酶的活性較差,但營養需要相對又高,腸道負擔重。如果喂養不當,過多地加喂澱粉類、脂肪類食物,導致成分改變,或者一次進食過多等,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亂,導致腹瀉。
免疫功能不成熟:嬰幼兒時期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以及肝、腎功能都還沒成熟,調節機能較差,免疫功能也不夠成熟,當有病原菌隨受污染的食物進入體內後,易造成腹瀉。
外因
輪狀病毒感染:主要由於輪狀病毒感染。傳染源來自患病的寶寶、隱性感染者及帶病毒者。急性期患兒糞便中含有大量病毒,病後第3-4天排病毒量最多。輪狀病毒傳染性強,可通過密切接觸途徑傳播或流行,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
溫差大:秋季氣溫變化大,忽冷忽熱。氣候變化引起感冒、腹部受涼以及各種感染也可導致腹瀉。
其他疾病因素:感冒,或者有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疾病時,也會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亂,表現為腹瀉症狀。
中醫認為脾虛
中醫認為,寶寶先天脾胃虛弱,如果有喂養過程中不注意,就更加重了脾虛問題。添加輔食之後,吃得多,而且和外面接觸多,容易積食、著涼等原因導致腹瀉。1歲以後,寶寶有了自主選擇食物的能力,如果此前脾胃沒有調養好,寶寶再暴飲暴食,會導致脾虛。
自測寶寶是否脾虛
面色發黃或面部色素沉著不均勻(花斑)
頭發稀疏,
指甲脆薄、有白點,
臍周經常疼痛、時輕時重。
脾胃虛弱偏內寒的患兒除了有上述症狀外,還有大便次數多、量大,食後即拉等表現;
脾胃虛弱偏內熱的患兒常食欲不佳、大便干(2~3天大便1次)
如果符合上面3條,那就要以肯定是脾虛了。脾虛的寶寶愛生病,易感冒、腹瀉,長此下去,必然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內服外敷健脾法
有句老話: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
以前的觀念喜歡給寶寶喂得胖胖的,認為這樣才健康,實際上這樣容易傷害脾胃,留下後患。寶寶的身體要慢慢調養,讓脾胃逐漸適應。脾胃不好,虛不受補。
對於易腹瀉的寶寶,最基本的方法是食療和合理喂養,食療最好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說的山藥、大米、胡蘿卜粥,主要是山藥,健脾、固腸、補氣,而且常吃無妨。此外,易發生腹痛、腹瀉的寶寶,可通過使作中醫的外治方法進行補脾止瀉。丁桂兒臍貼是一種方便的貼劑,通過其中所含的中藥丁香、肉桂、荜茇,透過肚臍的皮膚吸收,達到健脾溫中,散寒止瀉的作用。這種貼劑可作為家中常備藥,帶寶寶外出旅行也建議攜帶,非常方便。
寶寶腹瀉,盡可能不用抗生素。因抗生素可使孩子腸道菌群失調,造成腹瀉遷延不愈。如果孩子腹瀉3天仍不見好轉,或者出現腹瀉次數和量的增加、不能正常飲食、頻繁嘔吐、發熱、明顯口渴、糞便帶血等症狀時,就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防止受涼,尤其是腹部受涼。寶寶因消化系統發育還不成熟,特別是腹壁及腸道缺乏脂肪“保暖層”,因而容易受較涼空氣的刺激而引起腸蠕動增加,導致便次增加和腸道水分吸收減少,大便稀溏,病毒也容易乘虛而入。因此天涼時要注意孩子的保暖和衣服增減,尤其到戶外活動要更加注意。
合理飲食。由飲食不當導致的腹瀉無季節性,是由於嬰幼兒的消化系統功能不健全,消化能力低,喂養不當造成的。如寶寶進食過多、過少、不定時喂養,或過早進食大量澱粉類和脂肪類的食品,以及突然更換食物種類,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因此,建議父母們為寶寶添加輔食要在6個月開始加,不可操之過急,定時喂寶寶。
![]() |
六類食物幫助寶寶長齒
寶寶6、7個月大時,乳牙開始相繼萌發出來,但也可能提早到3、4個月,或延後到11、12個月才長牙,通常前牙會有前後6個月的差異,後牙的差異甚至可達1年。 一般來說,寶寶出生後4~10個月開始出乳牙,1歲時萌出 |
![]() |
急救步驟ABC
1、應首先除去或避開危害生命的因素。如電擊傷者,應立即切斷電源;發生火災時應迅速脫離火災現場;一氧化碳中毒者,應立即開門窗通氣和把病人轉至空氣流通的地方;溺水者應立即從水中救出;等等。 2、就地進行心肺復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