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是一種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加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小兒常見病,多見於夏季。大部分發生於6個月至2歲的小兒,尤其是在條件較差的農村或山區,平均每人每年發病2~3次以上。其發病率僅次於呼吸道感染,位居第2位。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
為什麽在夏季容易得腹瀉?
第一是因為夏季溫度極適宜致病菌的生長繁殖,有資料報道在20-30度條件下痢疾桿菌在米飯、饅頭、豬肉、馬鈴薯、西瓜等食物中8小時可增量1萬-2萬倍在黃瓜、蘿卜中也可增長20-200倍一旦誤食被污染的食品可發病。
第二是兒童在夏季好進生冷食品,而此階段胃酸分泌減少殺菌功能減退。
第三兒童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局部抗感染能力差加上兒童生長發育迅速需要的營養物質相對較多,胃腸道的負擔較重,消化功能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因此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患上感染性腹瀉等腸道傳染病。此外夏季蒼蠅密度增加也是導致感染性腹瀉致病菌傳播的重要媒介。
那是不是小孩一拉肚子,家長就應該視為是腹瀉,馬上要到醫院就診,接受治療?
不完全是。剛才講了,小兒腹瀉就是大便的性狀和次數與平時不同,以性狀改變為主。可以呈稀水便、水樣便(含奶瓣、油質等不消化食物)、粘液或膿血便,或每日的次數比平時增加。一般來講,母親最能判斷出她孩子的大便是否與平時有所不同,如母乳喂養的小兒大便就軟一點,次數多一點,平時每日3~4次稀軟大便,這不是腹瀉。
小兒腹瀉它的病因很多,發病也不盡相同,那在治療上我們應該掌握什麼原則呢?
調整飲食,預防糾正脫水,合理用藥,加強護理,預防並發症。開始出現腹瀉後應適當控制飲食,減輕胃腸道負擔,使消化道得到一定的休息,但不要禁食,有些家長一看見孩子拉就認為是“多吃多啦,不吃不拉”,便自作聰明給孩子禁食,殊不知禁食期間饑餓狀態反而會增加胃腸道蠕動,使腹瀉加重,久之部分患兒會出現營養不良發育停滯,所以不要簡單的認為禁食是必要的。要鼓勵孩子進食,如脫脂奶,酸奶都是較好的選擇食品。對小嬰兒要提倡母乳喂養,因母乳營養價值高,易消化,但應減少喂奶次數及每次喂奶時間母親宜少吃油膩物以減少奶中脂肪,並且不能在夏季斷奶。不論服用母乳或牛乳的小兒都應按時定量,如大便稀次數多不要增加新的輔食,添輔食的原則是流質一半流質一軟食一固體食物,注意從少量到多量,切忌幾種食物一起加。
很多醫生在談到小兒腹瀉時,都會強調防止脫水,這脫水是一個什麼概念?家長又該如何區分呢?
脫水是指腹瀉造成水份大量喪失,又攝入不足導致體內水份減少,除了水份減少外還伴有電解質,(鈉、鉀、鈣)紊亂及酸中毒。在臨床上脫水分輕、中、重三種類型。
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小兒脫水歸納為六項:①一般精神狀況。②眼窩眼淚。③口舌粘膜。④口渴。⑤皮膚彈性。⑥尿量。小兒脫水時精神煩躁不安或者嗜睡;眼窩比平時凹陷,哭時淚少或無淚;口舌干燥;口渴,家長用小勺喂水時,嬰兒急切地要喝水;皮膚彈性,一般捏起腹部臍旁皮膚不能馬上復原;最後是尿量比平時少,顏色重或無尿。
出現這種情況是不是馬上要給小兒補水?那如何補?
1、簡易ORS液配制:A、米湯500ml,加食鹽一平啤酒瓶蓋的一半。B、白開水500ml,加食鹽一平啤酒瓶蓋的一半,加糖一湯勺。
2、適應症:所有腹瀉兒童,包括無脫水、輕度脫水和部分中度脫水者。
3、用法:6個月-1歲的嬰兒,每次30-50ml,每半小時-一小時一次,前4小時內總量400-800ml,嘔吐頻繁者,一次1-2勺,數分鐘一次,兒童想喝,可適當多給。直至口唇皮膚干燥好轉,尿量增加為止。後繼續適量口服補液。
那在治療小兒腹瀉用藥上有沒有什麼注意事項呢?
1、抗生素(消炎藥)的應用。應該嚴格掌握適應症,用藥方法,用藥劑量及療程,最大限度地減少毒副作用。
一般來講,輕型腹瀉多數是由於飲食、氣候等因素,不需要用消炎藥。但實際上一些輕型腹瀉也就是非感染性腹瀉的小兒不但用了消炎藥,而且還用了毒副作用較大的消炎藥(解釋毒副作用)、氯霉素,但偏遠山區及部分農村地區還在用。慶大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等有一定的耳毒性和腎毒性;奎諾酮類消炎藥如常用的氟派酸、吡派酸、左氧氟沙星等,對小兒的骨骼發育有一定影響,專家建議在生長發育期的兒童最好不用。另外有一大類抗生素,也就是頭孢類抗生素,從一代已經發展到了五代六代,也有輕重不同的毒副作用;其結果,一些腹瀉患兒用了消炎藥越治越重,甚至導致了腸道及口腔的霉菌感染也就是霉菌性腸炎和霉菌性口腔炎(也叫鵝口瘡),這在醫學上叫做二重感染。
目前國內腹瀉治療中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因此,我提醒家長們,腹瀉大多數是由於非感染因素引起的,不需要用消炎藥。如果是感染性腹瀉,有發熱、膿血便等情況時,一定到醫院,需要在診斷明確的情況下,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適量、規范地應用消炎藥,不要盲目亂用。
2、小兒腹瀉治療中需要注意的第二個問題是提醒家長不要盲目應用止瀉藥。可能一些家長認為腹瀉易引起小兒脫水,止瀉藥可以減少體內水份丟失,預防小兒脫水。但是止瀉藥也是有適應症的,它適應於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腹瀉。這是因為感染性腹瀉時,大便中含有很多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等病原體,如果用了止瀉藥,大便次數少了,這些病原體及其毒素就不能排出體外,可以從破損的腸粘膜上皮進入到血液循環中,導致感染中毒症狀加重,甚至引起敗血症,中毒性菌痢就是如此。
如何護理患兒?
家長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護理:
1、家長要記錄患兒大便、小便、嘔吐的次數量和性質。
2、人工喂養嬰兒注意餐具每次煮沸消毒,消毒好的餐具避免污染奶瓶加上罩,每次用前再用開水沖燙,牛奶每次煮沸後食用。
3、做好口腔護理給孩子多喝開水,勤換尿布,便後用溫水清洗肛門,防止發生紅臀,腹部要注意保暖,以減輕因腸蠕動過快引起的腹痛。
4、家長每次喂奶前及換尿布後均應按正規要求洗手。
5、腹瀉的排洩物應及時處理消毒。
再好的護理、再好的治療,都不如能防患於未然,將病痛消滅在萌芽。對於小兒腹瀉有沒有好的預防措施?
1、合理喂養:母親和親屬是應了解兒童喂養、營養知識,提倡母乳喂養,合理添加輔食,做好兒童餐。
喂養評估:基本標准:(1)體重持續增長,前6個月,每月0。7公斤,後六個月,每月至少0。25公斤,兩歲後每年2公斤。(2)不拉肚子。提倡科學喂養、理性喂養,不要孩子一哭就喂,要啥給啥,能多吃就多吃,造成飲食性腹瀉。
2、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促進消化系統發育,保證營養物質吸收。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挑食、少吃零食、不暴飲暴食。不在玩耍中進餐,在規定時間內吃完一餐食物。
3、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吃玩具、不吃手。飯前便後要洗手,不吃過期變質的食物。
4、注意保暖。餐後不要馬上出去玩。
5、孩子不舒服時,要多喝水少進食,尤其少吃肉蛋類食物。
6、慎重用藥,不要長期濫用抗生素。
7、輪狀病毒口服疫苗,用於2月-2歲兒童。保護期一年。
![]() |
如何避免幼兒接種反應的發生
為了避免接種反應的發生,安全接種最重要,在接種前、接種中、接種後做好預防是防止接種反應發生的關鍵。 接種前: (1)掌握接種禁忌證,接種對象選擇正確,不適宜的不進行接種。 (2)掌握免疫程序,做到接種間隔 |
![]() |
2-3歲最適宜打輪狀病毒疫苗
輪狀病毒是引起5歲以下寶寶腹瀉的最常見原因,但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並不能有效地抵抗輪狀病毒帶來的疾病,所以,接種疫苗是較好預防秋季腹瀉的方法。 輪狀病毒疫苗的最適宜接種年齡是2個月至3歲之間,常年都可接種,但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