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消化科 >> 小兒腹瀉 >> 關於腹瀉 >> 嬰幼兒腹瀉難愈試中醫

嬰幼兒腹瀉難愈試中醫

  【病例】

  發燒瀉下藥難愈

  麗麗7月了,最近發燒,流清涕,拉稀水便3天用藥無效。

  測體溫38℃,家長訴自發病以來食欲精神差,伴哭鬧不安。往中醫科調理,查體輕度脫水貌,心肺無異常,腹脹,余(-)。診斷為嬰幼兒腹瀉。

  調脾穴位一齊上

  醫生在其合谷,大椎,足三裡,內關,中脘,氣海等處調理,並囑家長多喂水,口服補液。第二天其家長訴,昨晚治一次後未發燒,精神明顯好轉,大便次數減少,一夜僅2次,量減少,第二天又按上述方法醫治一次愈。

  【醫生解析】

  一、嬰幼兒腹瀉病因多多

  1.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

  四季都有發病,但5~7月分最多。多起病較緩,開始輕瀉,不發熱,很少吐。逐漸發展嚴重,嘔吐和低熱常與脫水同時出現。大便多呈蛋花湯樣,色淡黃,有時粘液較多,偶見血絲,有腥臭味。o111、o126、o127、o128腸炎的大便中,可有白色膿液。以o111引起者最重,o55、o86、o26和o44所致者較輕。此種腸為多呈等滲性或低滲性脫水。腸毒性大腸桿菌腸炎瀉水樣便量多;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因細菌侵入小腸粘膜,可引起潰瘍,大便中常帶少量膿或血。

  2.病毒性腸炎

  主由輪狀病毒引起。北京地區多發生在8~12月,以10~11月最多。多發生在2歲以下小兒。潛伏期1~3天。起病急,早期出現嘔吐,多合並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體溫常在38~40℃。腹脹較明顯,起病1~2日即開始排水樣便,大便稀薄、色淡,有時呈白色米湯樣或清水樣,粘液少,很少腥臭味。多伴嚴重口渴及煩躁。脫水多呈輕度或中度等滲或高滲性,極少低低滲性。抗生素治療無效,多在5~7日內自然痊愈。偶見危重病例末期出現紫绀,可能與微循環障礙或心力衰竭有關,終至不救。

嬰幼兒腹瀉難愈試中醫

  3.空腸彎曲菌腸炎

  病例有逐漸增多趨。平均潛伏期3~5天,如感染量小,潛伏期延長。腹瀉前可有發熱、腹痛等前驅症狀,偶可出現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並發症。本病發病季節性不明顯,以1~3歲最多,大便常帶血,鏡檢可見白細胞。確診依靠細菌學檢查,恢復期血清抗體明顯升高。

  4.耶氏菌腸炎

  耶爾森菌可引起小兒急、慢性胃腸炎,國內較少。主要表現為腹瀉、發熱、及腹部絞痛。約25%患兒便中帶血。雖有少數遷延,多數患兒呈自限性,數日後自愈。

  5.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

  很少為原發性,多繼發於口服大量廣譜抗生素後,症狀與病程常與菌群失調的程度有關,有時在慢性痢疾基礎上繼發。主要表現為嘔吐、發熱、腹瀉。嘔吐常在發熱1~5日前出現。腹瀉初期大便呈黃綠色,3~4日後多變為有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便,每日可達10~20次或更多。體液丟失較大腸桿菌腸炎多,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症狀重,甚至發生休克。大便中常見灰白色片狀偽膜(將少量大便放在生理鹽水內,可見偽膜漂浮水上),對臨床診斷有幫助。大便粘液塗片可見多數膿球和革蘭氏陽性球菌。培養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

  6.真菌性腸炎

  多並發於其他感染,如大腸桿菌腸炎久治不愈者。多數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史。在便每日3~4次或稍多,黃色稀水樣,偶呈豆腐渣樣,有的發綠,泡沫較多,帶粘液。大便鏡檢有真菌孢子及菌絲。廣西曾報道3例毛霉菌腸炎死亡病例,病史6天~3個月,黃綠水便,偶帶粘液,鏡下有紅白細胞。屍檢查到腸道血管內及周圍大量毛霉菌。

  二、嬰幼兒腹瀉的中醫角度

  嬰幼兒腹瀉是致病性大腸桿菌和腸道病毒而引起腸道消化功能紊亂的一個綜合征。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樣為特征。屬中醫學“腹瀉”、“洩瀉”范疇。

  捏脊療法:患兒俯臥,醫生以兩手拇指、食指頂住病兒皮膚,自長強穴(尾骨部)沿脊柱至大椎穴(平肩處)提拿皮肉,中間不要脫手,連捏3遍,每日1次。對脾胃虛弱,久瀉不愈的患兒療效較好。

  調整飲食:一般輕度腹瀉仍可喂母乳,但應縮短喂奶時間,延長間隔時間。如牛奶喂養,應將牛奶比平常更稀釋些,並去掉上面一層奶皮。稍大的幼兒,應給易於消化的粥類。腹瀉重者,應暫時禁食6~8小時,使胃腸道得到很好的休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寶寶脊灰疫苗注意8點

寶寶的身體特點覺得他需要預防接種  寶寶出生以後,隨著一天天長大,原體內由母體傳給的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就逐漸減弱或消失,因此,必須適時地給他進行預防接種,以增強他的防病能力,維護他健康成長。  常用的疫

嬰幼兒腹瀉臨床表現

一般症狀因腹瀉輕征而異。  (1)輕型腹瀉:主要是大使次數增多,每日數次至10科次。大使稀,有時有少量水,呈黃色或黃綠色,混有少量粘液。每次量不多,常見白色或淡黃色小塊,系鈣、鎂與脂肪酸化合的皂塊。偶有小量嘔吐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