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病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我國已將小兒腹瀉病與小兒肺炎、小兒貧血和小兒佝偻病合稱為“小兒四病”,作為醫學生和兒科醫生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由此可見小兒腹瀉病在兒科疾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
要控制某種疾病,必以預防為主。如何預防腹瀉病並普及相關科學知識是許多寶寶的父母十分關心的問題。
小兒腹瀉病的病因
要預防腹瀉病,當然要首先了解腹瀉病的常見病因。小兒腹瀉病的常見病因可分為兩大類,即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病因。
(一)非感染性因素
1)喂養不當:小兒喂養不當,如過多或過少,喂養時機把握不當,突然改變食物成分,過早喂澱粉類食物(如剛滿月即喂奶糕)或脂肪類食物,驟然斷奶等,都會使孩子消化道不能適應而致腹瀉。腹瀉即便停止,一般需要2周才能完全修復,飲食的量或營養的增加應循序漸進。如果家長以為大便好轉病也就好了,立即給孩子恢復正常飲食,甚至增加飲食量或營養成分,結果使腸黏膜負擔過重,引起胃腸功能再度紊亂而繼續腹瀉。
2)過敏性因素:有些嬰兒對某些食物過敏時也出現腹瀉症狀,而且可能是對有些蛋白質過敏引起的,可改用其他蛋白質飲食。
3)糖消化吸收不良:少數小兒是由於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多數是由於急性腸炎時較大面積的損傷了小腸微絨毛造成雙糖酶,尤其是乳糖酶的缺乏,導致糖類吸收不良,引起腹瀉。
2.氣候因素
春秋季節氣溫變化大,突然轉冷,小兒腹部受涼,腸蠕動增加;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口渴,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而誘發消化不良性腹瀉。
3.遺傳代謝內分泌疾病和消化道畸形
某些遺傳代謝內分泌疾病(如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和某些腸道畸形(如先天性巨結腸)均可有腹瀉表現。
(二)感染性因素
1.腸道外感染因素
小兒有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腎盂腎炎,皮膚感染或者是急性傳染病時,可並發腹瀉症狀。
2.腸道感染性因素
細菌,病毒,霉菌和寄生蟲等侵入胃腸道亦可引起腹瀉,稱為感染性腹瀉。感染性腹瀉最常見的病原體是病毒和細菌。
推薦閱讀:
狂犬疫苗打一針可以嗎?
寶寶嗆奶後如何急救?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吃什麼食物好
乙肝疫苗的有效期是多久
2歲寶寶便秘可以每天喝蜂蜜水嗎?
![]() |
父母可以讀懂孩子的不快樂嗎?
孩子常見的“不快樂外衣” 孩子不快樂時,就像身體不舒服時一樣,都會有信號的。孩子不快樂時,多會發出各種各樣的信號以引起父母注意,比如多動(因生理引起的多動除外)、注意力不集中是典型的要 |
![]() |
青春期孩子為何對動漫興趣過濃
這個時期的孩子馬上就要成為“大人”了,他們對大人的生活充滿了憧憬,所以非常向往和崇拜“英雄”。生活當中自然是難以接觸到,事實上就是接觸到也看不到,不是有句話叫&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