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燥熱內結,腸胃積熱,或熱病傷腸,腸道津枯,或乳食積滯,結積中焦,或氣血不足,腸道失於濡潤等,均可引起大便秘結,當以通腹瀉熱,潤暢通便為治。臨床觀察發現,采用中藥外治療法療效明顯,且藥源方便,作用平穩,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先介紹幾種足療效方,供選用。
1、大黃5-10克,研為粉末,用醋調為稀糊狀,置傷濕止痛膏中心,貼雙足心湧泉穴,10-15小時後取下,一般用藥一次即見效。可清熱消積,導滯通便。
2、芒硝5克,研為細末,置傷濕止痛膏中央,外敷雙足心湧泉穴處,每日一換,連續3-5天。可清熱導滯。
3、生大黃、焦山楂各等量。將二藥擇淨,研為細末,裝瓶備用。使用時每次取藥末十克,用米醋或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患兒雙足心湧泉穴及肚臍孔處,敷料包扎,膠布固定,每日一換,連續3—5天。可清熱導滯,消積化食。
4、生大黃、雞內金各等量,擇淨研為細末,裝瓶備用。使用時每次取藥末10克,用米醋或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及肚臍孔處,包扎固定,每日一換,連續3—5天。可清熱導滯,消積化食,預防便秘。
![]() |
應注重給寶寶補充哪些營養
1、鈣 冬天天氣寒冷,且光照時間短,易缺鈣,所以到了生長發育加速的春天,需鈣量增加,此時媽媽應多給寶寶吃含鈣高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魚蝦之類的。單一的食補並不能滿足寶寶的需求,因為寶寶的腸胃吸收功能 |
![]() |
幼兒氣管異物急救法是怎樣的
氣管異物是較常見的兒童意外急症,也是引起5歲以下幼兒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 嬰幼兒牙齒未萌出或萌出不全,咀嚼功能未發育成熟,吞咽功能不完善,氣管保護性反射不健全。當異物落入氣管後,最突出的症狀是劇烈的刺激性嗆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