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寶寶是否便秘?我們首先要了解寶貝的排便狀況
◎新生兒:
寶寶出生後第一次大便為胎便,為墨綠色黏便,2-3天後開始會轉黃褐色且糊狀糞便
◎母乳寶寶:
大便較稀水,次數多但每次量較少。母乳也因容易消化吸收,漸漸的有些寶寶會較多天才排便一次,出現攢肚子的現象,只要是軟便就屬正常。
◎奶粉寶寶:
大便屬偏硬一些,次數較母乳寶寶少且一次量較多。且大便顏色從黃至綠色都有,條狀至糊狀糞便都有,會因奶粉品牌而有所不同。
◎吃輔食的寶寶:
糞便形狀會較還沒吃輔食前明顯成型,也會因喂食的食物種類而改變顏色外觀,這是寶貝容易便秘的第一個時間點。
◎2歲以上的寶寶:
這時孩子應該基本是和大人吃一樣的食物,所以排便狀況應與一般成人相同,但常常宅在家裡的寶寶或是仍未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寶寶,都是常常出現便秘問題的兩大族群。
可能造成寶寶便秘的10個原因
寶貝便秘原因常常與寶寶飲食習慣及本身的腸胃蠕動有關,常見原因如下:(排除疾病造成原因)
1.母乳奶量不足
哺喂完寶寶還是啼哭,寶寶體重不足且排尿和排便次數減少
2.奶粉沖泡不正確
奶粉沖泡太濃或太淡,沒依照奶粉指示說明沖泡
3.消化不了奶粉裡的物質
有些奶粉的鐵含量通常較高,寶寶腸胃消化吸收不了,且喝水較少,會讓寶寶容易便秘
4.喝奶粉卻不喝水
已吃輔食的寶寶,隨著輔食次數和份量增加,無適時的補充水分,記得,光靠喝奶粉補充水分是不行的。
5.偏食或挑食,食物種類過於單一
一歲以上較大寶寶,進食食物的種類過於侷限和偏食,如蛋白質食物過多、鐵含量高等,中醫認為燥熱或較補的食物攝取過多、纖維質食物不吃等,較易造成便秘。排便需要三大要素,運動、纖維和水分,食物若打得太爛,纖維的含量就會不足,過度去除油脂,也會讓腸胃蠕動較不順暢。
6.從小食量就很小且長期吃不好的孩子
7.活動量少
活動運動量不足,因此腸胃蠕動不佳,這是一兩歲以上孩子最常見的便秘原因之一。
8.水分流失大
1歲以上的孩子無喝水習慣,特別是夏日活動量較大時,流汗較多卻無適時補充水分。
9.無定時排便習慣
較大的孩子無定時的排便習慣,不喜歡或害怕上廁所,也或者是愛玩及環境適應不良等情形,造成錯過便意而容易產生便秘問題,這是三四歲以上孩子最常見的原因。
10.藥物的副作用
孩子感冒服用藥物時,藥物中的可待因會影響腸胃蠕動,通常藥品的副作用上會注明。
如何改善寶寶便秘問題
以下10個方法讓寶寶遠離便秘,腸胃健康的好方法:
1.盡量母乳。
如果可以母乳就盡量喂,孩子比較不易便秘。
2.正確沖泡奶粉
奶粉寶寶,依照奶粉標准沖泡比例來沖泡,不要為了想給寶寶多點營養而把奶粉沖泡太濃。
3.營養食物多樣化
4~6個月的寶寶就可開始喂食輔食,特別是奶粉寶寶。
4.按摩
遇上容易便秘的寶寶,可每日順時針繞著寶寶臍周按摩寶寶腹部,可改善便秘也可同時改善脹氣。
另外若小寶寶有三天沒有排便,且寶寶有便意卻不敢排便時,可以用棉花棒抹凡士林輕輕刺激在肛門口也有幫助。
5.輔食次數
7個月以上已經吃了一段時間輔食的寶寶,可逐漸將輔食的次數增加到每日到2餐,慢慢將喝奶次數減少(特別是奶粉寶寶)。媽媽們要了解,高蛋白質、高鐵的食物較容易造成糞便較硬或便秘(如牛奶和肉類),而高纖維質、糖類與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可促進腸胃蠕動,使糞便較軟。
6.額外補充水分
吃輔食後,記得要給孩子額外補充水分,除了避免便秘,同時可開始養成喝水習慣。有許多孩子不喜歡喝白開水,只喜歡喝甜的飲料,因此建議7-8月寶寶可開始使用吸管水杯練習喝水,同時養成喝白開水好習慣(一天至少60~120cc)。
7.多吃高纖維的蔬菜
從嬰兒時期就應該養成孩子不偏食習慣,特別是蔬菜。輔食裡就可把蔬菜剁碎煮進高湯或粥裡,讓孩子對於蔬菜的觸感和嗅味覺能不排斥。更大的孩子,則可變化烹調方式讓孩子喜歡吃蔬菜。
![]() |
新生兒的敗血症的一些治療方法
新生兒敗血症是指新生兒期致病菌經各種途徑侵入新生兒血循環,並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性的感染,在早產嬰兒中發病率更高。新生兒時期該病的發生率和病死率均較高,因此是當前很為重要的一種疾病。那麼,新生兒敗 |
![]() |
嬰幼兒腹瀉的並發症
腹瀉常導致營養不良、多種維生素缺乏和多種感染。 1.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感染可能是腹瀉的病因,但也常因腹瀉後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受感染。常見的有皮膚化膿性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