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患兒由於肢體運動障礙,社會活動受限等原因常出現情緒及人格特征的變化。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情緒障礙:疾病給患兒造成諸多不便,使活動受到限制,需長期、終身康復治療。社會上對腦癱患者的歧視和偏見,使患兒緊張、焦慮、恐懼,擔心被人譏笑,感到處處低人一等。沉重的疾病負擔使其情緒消沉、自卑、自棄,如患兒感到孤獨、不幸、悲觀,甚至有嚴重的情緒障礙如焦慮、抑郁及羞恥感,所觀察的絕大多數患兒有情緒紊亂。恐慌症多見四肢和軀體運動障礙患兒、痙攣性患兒多見,其表現為發抖、心悸、出汗、呼吸短促、虛弱、害怕失去控制甚至窒息。恐慌行為多發於年長患兒,害怕擁擠、人群及聲音,喜孤獨自玩。
(2)行為異常:腦癱患兒的行為異常表現為性格改變,如固執、多動、沖動、社交退縮、強迫行為、攻擊行為甚至自我傷害。腦癱患兒最常見的強迫行為2歲時即能表現出來,主動表現反復固有動作,如檢查、重復整理和排列動作、反復頭動和伸手、重復單詞、焦慮和機械重復操作行為,同時還兼有害怕情緒。另外,還可表現為選擇性緘默症,主要表現拒絕與任何人接觸及說話,該症與人體氣質差異和生物學的易感性有關,常伴有焦慮、恐慌、害怕注視、擔心受社會歧視和恐怖。
(3)認識損害:兒童認知功能涉及學習能力、智力、記憶力及注意力等多方面。腦癱患兒存在的認知障礙為國內外眾多學者證實。如記憶障礙、學習新事物、記憶及集中精力困難。認知障礙是影響患兒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患兒的認知功能,主要取決於腦損害程度,遺傳和環境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另外,患兒的情緒和行為也能影響學習潛能的發揮。
對腦癱患兒應如何進行心理指導?
腦癱患兒由於疾病多年纏綿,常產生自卑感、情緒抑郁;加之來自社會和家庭的不良刺激,諸如歧視的態度,成長、教育和職業上的多種麻煩問題;有些患兒因受到過度的照顧和袒護而與集體疏遠等,常可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病情呈進行性發作也會使智力發育受累。因此,對腦癱患兒進行心理治療是合理和必要的。心理干預內容應包括心理咨詢、認知行為治療、運動治療及社會支持等幾方面。
目前,國內有關腦癱患兒的心理研究並不多,但其重要性已日益被認識。掌握患兒心理特點並正確引導,對其存在的心理障礙進行干預是腦癱綜合性治療措施之一,只有進行綜合治療,方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才能提高腦癱患兒的生活質量。
![]() |
幼兒的氣管異物急救法
氣管異物是較常見的兒童意外急症,也是引起5歲以下幼兒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 嬰幼兒牙齒未萌出或萌出不全,咀嚼功能未發育成熟,吞咽功能不完善,氣管保護性反射不健全。當異物落入氣管後,最突出的症狀是劇烈的刺激性嗆咳 |
![]() |
什麼樣的原因能引起小兒便秘的發生呢
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孩子會患上小兒便秘,該病特別的多發,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當患上該病以後,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並且加強護理工作,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該病的引發原因有哪些,希望可以給您帶來幫助: 1、飲食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