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癱瘓是指小兒在出生前,或出生時,或出生後1個月內,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腦實質損害,出現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和姿勢異常而造成癱瘓的疾病,嚴重者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及視覺、聽覺、語言功能障礙等表現。我國在脊髓灰質炎控制以後,腦性癱瘓成為引起小兒運動殘疾的主要疾病,嚴重地影響小兒身心發育,也給社會和家庭增加了負擔。
據統計,我國腦癱的患病率在2‰至3‰之間。小兒腦癱防治的關鍵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現在就如何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方面做簡單介紹。
引起腦癱的原因十分復雜,根據腦癱形成的時期分為:出生前、圍產期和出生後3個時期。出生前的可能原因常見的有父母吸煙、酗酒、先兆流產、妊娠用藥、接觸毒物、外傷、妊娠中毒症、梅毒、糖尿病、弓形體病、胎盤功能不良等;圍產期因素常見的有產鉗分娩、臀位分娩、產程過長或急產、產後窒息、早產兒、未成熟兒或過熟兒、雙胎或多胎、核黃疸等;出生後常見的有頭部外傷、顱內出血、抽搐、感染、中毒、營養不良等。在3個時期引起腦癱的因素中,以圍產期因素最多,占第一位。根據我們的經驗,最常見的腦癱高危因素是早產未成熟兒、窒息、重症新生兒黃疸及低出生體重兒。
由於小兒腦組織處於生長發育的階段,當損傷後,根據發育神經學的觀點,小兒必然在姿勢、運動、反射、肌張力等方面的發育受到影響,表現出中樞神經運動功能發育的未成熟性,出現比同齡明顯延遲的運動發育,或因中樞神經抑制功能減弱,引起下級中樞的釋放症狀,出現異常姿勢、異常姿勢反射等症狀。所以腦損傷後不可能與正常兒一樣,如果仔細觀察,一定會發現異常。
首先是腦癱早期症狀。如在新生兒期,可表現為哺乳困難,不會吸吮,吸吮無力或拒乳。哭聲微弱,過分安靜,生後少動,全身松軟或全身發硬,易激惹,好打挺。兩三個月時,嬰兒俯臥不能抬頭,不注意看人,不會凝視,全身發軟,或全身發硬。換尿布、換衣服困難。四五個月時,嬰兒不能逗視,不會逗笑,不會翻身,不會主動伸手抓物,雙手拇指內收握拳、上肢後伸,身體變硬,有輕度角弓反張或下肢交叉。六七個月時不會坐,手抓物很快松開,非對稱性姿勢或頭背屈,肩後伸,下肢有交叉表現。
一般來說,6個月是發現腦癱的關鍵月齡。年輕的父母們,如果您的寶寶存在有上述高危因素,您務必仔細觀察孩子的表現,並定期找專科醫生隨診,一旦發現有腦癱的早期表現,請務必及時就診,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根據我們這幾年的經驗,如果能在6個月內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部分的腦損傷兒經過綜合性康復治療後,均能達到正常化或基本正常化。
![]() |
幫助寶寶長高的睡眠習慣5對策
寶寶良好的睡眠質量對生長發育的影響至關重要。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的睡眠問題,使得父母頗為頭疼。下面根據寶寶常有的5種特點,總結出5個對策,以及相應的可操作性建議。 對策1:讓“夜貓子&rd |
![]() |
小兒貧血的病因診斷有哪些
小兒貧血診斷標准:出生後十天內新生兒血紅蛋白(HB)<145g/l;十天到三個月嬰兒(HB)<100g/l;三個月到不足六歲HB<110g/l;六到十四歲HB<120g/l;為貧血。以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