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神經科 >> 小兒高熱 >> 小兒高熱診斷治療 >> 發燒腹瀉咳嗽的中醫外治法

發燒腹瀉咳嗽的中醫外治法

  孩子高燒不退,試試中藥灌腸;孩子腹瀉、咳嗽,用中藥貼肚臍、腳心或許能好……這就是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中醫外治法。據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兒科研究外治法多年的黃生副主任醫師介紹,由於外治法不需吃藥,避免了藥物對肝腎的損傷,近年特別受患兒家長歡迎。

  高燒:用生大黃、生石膏灌腸

  黃生說,治療孩子高燒不退的灌腸法,主要藥物是生石膏和生大黃,這兩種藥物的瀉熱通便作用很好,而且燒退後不容易反復,適合高燒三四天不退、大便干結的孩子。灌腸法操作簡單,家長可以在家自己做。

  3歲左右的孩子用生石膏60克,生大黃15克,藥物加水浸泡半小時後,煎至50毫升。待藥液的溫度降至40℃左右,用一個50毫升注射器,把針頭換成導尿管,前端塗抹石蠟油,輕輕插入肛門15厘米,緩緩推入藥物。灌腸前讓孩子排空大便,灌後盡量使藥物在腸內多保留一會兒,效果才好。

  對於吃東西不當而引起的食積發燒孩子,黃生多給他們貼肚臍。具體方法是,雄黃3克,栀子6克,大黃6克,粉碎研面後,用醋調和,貼在肚臍處,一天一換。

  黃生看病極少使用抗生素,對付扁桃體炎、疱疹性咽岬炎,他用的是中醫上病下治的“釜底抽薪”法。即吳茱萸5克,大黃5克,南星3克,胡黃連3克,研面醋調,貼在腳心的湧泉穴(腳心前三分之一凹陷處)。同時服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湯藥,如二花、連翹、栀子、大黃等,效果都不錯。

  腹瀉:貼肚臍、洗腳

  黃生的爺爺是該院已故全國名老中醫黃明志教授,黃生說,爺爺對小兒腹瀉很有一套。比如腹瀉時間較長,精神、胃口都不好的孩子,采用白胡椒5克,吳茱萸3克,研面醋調貼肚臍。這兩樣藥性味辛溫,具有溫中散寒作用,爺爺給它起名“暖臍散”。孩子發熱、嘔吐、腹瀉,在口服藥物的同時,可在肚臍貼一種叫“瀉痢平”的膏藥,主要成分是黃連、大黃。黃生稱這些藥物可以通過肚臍“直達病所”。

  對於1歲半以內的嬰幼兒腹瀉,黃生主張用石榴皮15克,炒蒼術30克,藿香30克,煎水洗腳,一天一次。他說爺爺經常對家長說:“洗洗腳,能治屙(腹瀉);洗過腳脖,能屙屎橛。”小娃娃的腳嫩,沒有長繭,藥物好吸收。洗的時候藥水要多些,淹住腳脖,邊洗邊用手指點揉足三裡和湧泉穴。會走路的孩子可在晚上洗腳後貼,貼藥後套上襪子,藥物不易脫落。

  久咳:貼腳心湧泉穴

  當小孩子外感風寒出現流鼻涕、打噴嚏、咳嗽時,家長可以看一下孩子的咽喉,只要不紅,黃生建議盡早用中藥麻黃、細辛研面醋調,外敷在大椎穴(正坐低頭,第7頸椎即最高骨椎突下凹陷中)。由於這兩樣藥有較強的發汗散寒作用,貼藥後加上適當的保暖措施,許多孩子不吃藥也可止咳。

  如果咳嗽的時間較長,導致肺腎氣虛,需要用補腎化痰法。即吳茱萸3克,白礬6克,研面醋調,貼腳心處的腎經源頭湧泉穴。黃生說,這個方子很受歡迎,該院門診外治室這個方用量最大。

  黃生最後強調,由於孩子皮膚比較嬌嫩,要求年齡越小,貼藥時間越短。半歲以內孩子貼藥後10個小時要揭掉,大些的孩子可貼12小時。揭掉藥物後,擦淨局部皮膚,第二天再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兒童哮喘增多 專家:與裝修不當有關

昨天是世界哮喘日,漢口醫院“王爭艷專家團”來到江岸區後湖街香園社區做義診。一上午接待了8個哮喘小患兒。該院呼吸內科主任蔡志芳介紹,近年來明顯感覺到哮喘患兒增多了,很多孩子都是因為裝修污染

寶寶戀上看電視 小心惹上五種病

很多寶寶從幼兒期就愛看電視,無論是活潑生動的動畫片還是色彩斑斓廣告,都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甚至一些父母拿看電視作為條件利誘寶寶做其他的事,比如學習、做家務等。寶爸寶媽可知,適當的看電視,能增長知識,拓展視野,可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