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會納悶孩子感冒發燒剛好沒幾天,家裡十分注意,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又無緣無故地燒起來了”,像這樣的問題有很多,這是為什麼呢?,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的發燒又復發了呢?我們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
孩子感冒發燒剛好沒幾天,可是有發燒了是為什麼呢?經過醫生的仔細檢查和詢問,原來是孩子姥姥覺得小寶打針吃藥折騰了好幾天,好不容易燒退了,胃口好了,這下可得好好補一補了,一連幾頓又是魚又是肉,變著花樣做給小寶吃,結果沒有任何征象的小寶又發起了燒。
其實這種現象,在古代的醫書上就有記載,並且有一個專門的病名叫“食復”。關於食復的論述,最早見於皇帝內經。《內經》說:“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後人又進一步描述了食復的症狀,比如《諸病源侯論》說“夫病新瘥,脾胃尚虛,谷氣未復,若即食肥甘魚脍,餅餌棗粟之屬,則未能消化,停積在腸胃,使脹滿結實,因更發熱,復為病者,名曰食復也。”由此可見,食復就是指疾病初愈,因飲食不慎而致疾病復發的病症。
那“食復”是怎麼發生的呢?眾所周知,人們在生病的時候,特別患感冒發燒這類急性感染性疾病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都要相應降低,表現食欲不振或進食後不容易消化。而當疾病初愈,脾胃功能尚沒有完全恢復,這時如果片面地強調進補,予以高蛋白、高脂肪等飲食都會增加脾胃負擔,不利於疾病恢復。這在嬰幼兒時期尤為明顯,因為小兒髒腑嬌嫩,脾胃功能尚不健全,但由於其生長發育迅速,所需的營養物質相對於成人要多,小兒的脾胃負擔也就較成人要重。所以小兒更容易出現“食復”現象。因此,當孩子感冒發燒初愈時,如果家長一味地讓孩子多吃多喝,片面地強調所謂的高營養,則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導致飲食積滯而變生他病或者原病復發。
“那麼,發燒好了能給孩子吃些什麼呢?畢竟孩子生病消耗了不少。”小寶媽媽急切地詢問。首先,要注意病後飲食的合理調配,以利於脾胃功能恢復。飲食宜溫、宜軟、宜少食多餐、宜富營養而易消化;烹調方法以蒸煮為佳。如最初稀飯、蒸芋頭、水果蔬菜粥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其後,隨著孩子身體狀況的恢復以及食欲的增加,則可以逐漸增加一些能量、熱量高一些的食品。比如乳制品、瘦肉、蛋類等。但對平時患有哮喘、濕疹等過敏性疾病的小兒,病後則不宜過早食用魚、蝦、海產品等食物,以防食後過敏導致舊病復發。另外,從中醫角度講,感冒發燒多易耗傷陰液,所以病愈後還可適當食用一些具有生津育陰功效的食物,比如西瓜、梨、甘蔗汁、藕、荸荠、鴨、瘦肉、鱉等。
另外,在兒科臨床上,“食復”不僅僅出現在感冒發熱一類的疾病中,而且在其他疾病中也不少見。臨床表現也不只是發燒,“食復”既可以加重病情,也可以使原有疾病的復發,甚至還可能導致其他疾病。所以,當孩子經常沒緣由的出現感冒發燒、咳嗽反復不愈、濕疹時輕時重等情況時,家長要考慮是否有“食復”的因素,並適當地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從而有利於孩子早日康復。
看到這裡,猜想大家也都知道原因了,孩子感冒剛好不能吃太油膩的食物需要一些清淡的食物,這樣有利於脾胃的吸收,切忌不要盲目的給孩子吃東西否則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那樣就不好了,合理的調配食物有利於孩子的健康。
![]() |
小兒腹瀉不要擅自用藥或補水
對待小兒腹瀉,不少家長在就醫前都會先給孩子用藥,若不能緩解才就醫。但並非所有腹瀉都能用止瀉藥止住。嚴重的腹瀉可導致兒童脫水,甚至休克。 據了解,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腹瀉時,首先會想到給孩子吃藥。對於飲食不當造成 |
![]() |
兒童營養不良有什麼症狀表現
1、情緒:大量研究資料顯示,情緒不佳,尤其發生異常變化時,應疑其體內某些營養素已告缺乏。 (1)郁郁寡歡、反應遲鈍、表情麻木。說明體內缺乏蛋白質與鐵質,應多食用水產品、肉類、奶制品、畜禽血、蛋黃等高蛋白、高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