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呼吸科 >> 小兒肺炎 >> 寶寶總是吐泡泡是肺炎嗎

寶寶總是吐泡泡是肺炎嗎

  寶寶口吐泡泡,並不一定是大問題,在"口欲"期,嬰兒可能是一種反射動作或尋找奶頭的反應,兩個月的嬰兒唾液腺開始發育了,所以會有很多口水,順便可以吐幾個泡泡玩,這是為他/她吃輔食作准備,因為唾液是澱粉類食物的第一道消化液,有充足的唾液才能消化澱粉類食物,不用擔心。

  寶寶在長牙前也會愛吐泡泡或流口水,這是因為寶寶的口腔功能還沒發育好,不能及時地將唾液吞咽下去。如果只吐泡泡,不咳嗽、不發燒、無煩躁哭鬧,精神吃奶正常就不要緊張。輕微的咳嗽和打噴嚏有助於寶寶清除鼻腔和喉嚨中的粘液或者分泌物,並不一定是疾病的症狀。

  那麼什麼時候預示寶寶得了肺炎呢?當伴有發熱,咳嗽,吃奶嗆咳,特別是呼吸急促,精神萎靡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經及時恰當的處理,絕大多數肺炎患兒是可以很快恢復的。

  為何寶寶抱著依戀物才能睡覺

  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己家的寶寶會對某種物品,如布娃娃、毛巾情有獨鐘,無論走到哪,總要帶著它,一旦沒了它,寶寶的情緒便焦躁不安。睡覺前或情緒不穩定時,總想要抱著玩具睡覺,或讓玩具緊緊的依偎著他,不讓他拿著就很難入眠或哭鬧不安。即使醒來後,發現玩具不見了,也會緊張地尋找,甚至傷心地哭泣。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把玩具人物化了,即把玩具當作有生命的物體,和玩具長期相處,傾注了感情,已經形成了形影不離的“小伙伴”。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這僅僅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玩具,必須視為孩子的伙伴。大人理解了這一點,對孩子的童心就會感到很可愛了,對他們執著於這種依戀物會給予理解和珍視的目光。

寶寶總是吐泡泡是肺炎嗎

  這種習慣大概是起因於嬰兒時期,圍在脖子上的手帕,那種柔軟暖和的觸感,也許能夠給孩子帶來穩定的情緒所致吧!小孩子會出現這種傾向,也可能是因為媽媽晚上困了,或無力照顧之時就給孩子以填充玩偶,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種習慣。這種玩具伙伴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睡覺的時候,媽媽的輕拍和撫摩使孩子感受到溫暖和保護,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小伙伴”會替代媽媽的位置。擺弄它會給孩子帶來安慰,滿足皮膚的觸摸需要。

  當孩子焦慮不安時,這個依戀物又會成為孩子的精神支柱,幫助孩子抵御緊張、擺脫困擾。當孩子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如剛進幼兒園,帶著“小伙伴”面對新環境,可以幫助孩子減少孤獨感。這種伴眠的玩具,多數是外面由布或絨布制造,裡面用海綿充填起來的娃娃和狗、貓、兔、熊之類的小型動物玩具。

  2歲左右的年齡是不易入睡的時期,欲改變過去的習慣那就更難以入眠了。因此,暫時讓小孩子抱著依戀物睡覺亦無妨。但長期擺弄的玩具會損壞或弄髒,家長要采用孩子喜聞樂見的辦法對玩具進行衛生處理,比如同孩子一起給玩具洗澡,進行干洗消毒,給玩具換新的外罩。對依戀物依賴性太強的孩子,要逐漸讓孩子習慣於與玩具分被睡覺,給玩具特制小被子、小枕頭,讓玩具陪伴在孩子身邊睡覺。

  其實隨著年齡的成長,孩子的戀物情結自然而然會日益褪退,家長不必太擔心,也不要強求孩子改掉這個習慣,要讓孩子有自主權。此外,雖然有些事寶寶可以自己做主、做決定,但對於不安全的玩具、不當的行為應適當給予限制,讓寶寶建立是非對錯的觀念。

  然而,長期具有這種習慣的孩子當中,有的孩子因為很難得到玩伴的認同,而會被玩伴棄置一旁。當孩子無法得到被肯定、被重視的滿足感,會以物品來取代內心尋求安定的需求。怎麼會有這種不良後果發生呢?父母應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注意孩子是否被忽視,心理上感到不安或孤獨。若感到與孩子的接觸很少的話,不妨多陪陪孩子,盡可能地讓孩子待在身邊。特別是在孩子入睡前,在床邊陪伴著孩子,或是說故事給他聽,用其它的玩具轉移注意力等等。此外,應多鼓勵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玩耍,並豐富孩子的生活,這樣可以逐漸減少孩子對依戀物的依賴及要求。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良好的家庭和幼兒園教育,豐富多彩的各種游戲活動,會使孩子更好地和周圍人建立起信任關系,孩子會逐漸離開這個“小伙伴”的。若是孩子到5~6歲以後仍時刻不離他的依戀物,家長應及時向心理醫生進行咨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小兒便秘如何判斷

許多腸道病變均可導致便秘或無便,常見的有腸套疊、各種原因腸梗阻、嵌頓疝和先天性肥大性幽門狹窄等。先天性巨結腸是由於結腸神經支配不正常引起的另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頑固性便秘,幾天甚至1周至1個月無大便,腹部膨脹如

易引發口吃的七種心理壓力

口吃,被醫學界認為是世界上最奇怪、最復雜的疾病之一。按照症狀可分為首字難發、語句中斷和語詞重復三種。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口吃矯正康復中心任志強醫生介紹了引發口吃的幾種心理因素,希望能給大家有所幫助:  1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